近日,西南交大陳玉鈺造假保研事件曝出“隱形加分”黑幕。《半月談》記者調查了解到,截至今年,教育部已明確特長生、競賽生培養與升學加分全面脫鉤,但各類“隱形加分”現象仍難杜絕,在校內評優、升學考試的保送名額等方面發揮作用,值得關注。
陳玉鈺的學習成績中等偏下,但她在大一就參與了國家級科研項目,並在大二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寫了論文,成功被SCI收錄。如此“出色”,與為其不遺余力“隱形加分”的父母有關。
其實,陳玉鈺的事件並非個例。一些“神通廣大”的家長親力親為,從搞科研、策畫展、發文章等方面,砸資源、拼人脈,為孩子升學全面助攻,“專業”包裝,“隱形加分”屢見不鮮。
“隱形加分”已經成為新型拼爹的代名詞。父輩有地位有門路,子女輕輕鬆鬆拿著各種獎項或“成果”,“隱形加分”一路暢通。這是將父輩的身份差異演變成一種教育特權,造成新的教育不公,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穩定。
令人憂心的是,這一鑽空子的行為正在日益圈層化,且更隱蔽。在優質教育資源匱乏、社會監管不力的情形下,“隱形加分”傷人於無形,不僅侵蝕了本就稀缺的教育蛋糕,更折損教育公平。
今年是高考取消自主招生、實施強基計劃的第一年。每一次改革的初衷都是為了給教育公平創造新的機會,但也可能產生新的“空子”與“門路”。遏制“隱形加分”,約束隱形權力,維護教育公平,任重而道遠。(斯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