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要帶出發展新路

2020年06月23日08:50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志勇

最近一段時間,一些地方領導干部利用網絡直播帶貨的方式,為本地農產品代言,讓農產品銷售找到了新出路,引發廣泛關注。領導干部參與直播帶貨,是運用信息化手段,結合本地實際推動工作的體現,有利於克服疫情影響,助力脫貧攻堅,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也要看到,個別領導干部直播帶貨過程中出現了令群眾不滿的現象,有的還暴露出形式主義傾向。比如,有的地方發文搞攤派,不僅讓黨員干部當觀眾,還規定“最低消費額”﹔有的盲目攀比銷量,熱衷比拼單場直播的“數字政績”,搞“二次簽約”“虛假下單”﹔還有的隻顧直播時賣的光鮮,不管群眾買的放心,對背后的物流、銷售、質量等考慮不周……這些問題,既影響直播帶貨的實際效果,也給干部群眾帶來了困擾,容易損害黨群干群關系。

領導干部直播帶貨,其身份因素很重要,帶什麼貨、怎麼帶,必須合法合規,注意效果。基於對領導干部的信任,不少群眾願意為其推薦的產品買單。一些網民表示,平時看網紅直播,下單前還會斟酌一二,但是看到領導干部代言就直接下單了,完全不擔心產品會有質量問題。正是因為領導干部直播帶貨的關注度高、影響力大,更要注重加強監督,力戒形式主義。

個別領導干部直播帶貨中出現的形式主義傾向,暴露了政績觀、責任心上的問題。一方面,直播帶貨中搞形式主義,只是追求“陣勢”大、“效果”好,出好看的“政績”。另一方面,有的領導干部對直播帶貨的期望值較高,“隻能成功,不許失敗”,認為觀看人數少、成交量低,“很沒有面子”,於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來做直播,效果不免適得其反。

應該認識到,領導干部直播帶貨,“播”的是群眾期待,“帶”的是地方經濟,不能為了所謂“政績”和點擊率,背離了直播帶貨的初衷。有專家分析,第一撥領導干部參與直播時,不少網民出於好奇一擁而上,加上平台流量支持,短期效果明顯。但如果缺乏新意,熱度必然下降,后續參與直播的領導干部面對的局面可能會越來越難。對此,要樹立正確政績觀,清醒地認識直播帶貨的目的和意義,不能急功近利,下指標、攤任務,也不能弄虛作假,浮夸作秀。

與短期的銷量和人氣相比,產業的持久發展和群眾的持續受益更為重要。而且從長遠來看,領導干部也不可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直播帶貨上,怎樣把一時的熱度,轉化為不斷釋放的發展動能,是領導干部更應考慮的問題。有效的辦法是,領導干部通過直播帶出路子,在政策扶持引導、培養鄉村帶貨人、培育鄉村品牌的多管齊下中,加強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農村電商,讓傳統農業借勢升級轉型,這樣才能給產業脫貧、鄉村振興再添把火、加把勁兒。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