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藍天美如畫(新舟鎮沙灘村)。 新蒲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人民網遵義6月23日電(龍章榆)“村裡勞動力近幾年返鄉創業就業每年增加”“辦公室的糾紛矛盾調解數量,從前幾乎一天一件,如今基本沒有了”……6月下旬,來自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田間地頭的回答讓人驚喜。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關鍵時期,脫貧可持續性如何保障?銜接機制如何通暢?內生動力如何激發?記者在新蒲新區進行實地探訪。
槐安村的惠人生態農業基地裡迎來豐收。龍章榆 攝
以“精細化”思維推動農業“提質”
當前,新蒲新區新舟鎮槐安村惠人生態農業發展公司的負責人張仁惠忙個不停:發往4個省外地區和2個外市的蔬果包裹等著包裝運輸﹔從市裡專門開車過來買菜的顧客開始上門“挑貨”﹔微信裡,還有不時詢問貨量的客人。“基本供不應求。”他說。
350畝地零星種著各類果樹,養著100多頭豬還有200隻雞,從規模上看,基地不算不大﹔在價格上,各類產品平均高出市場價格兩成以上,看起來並不優惠﹔另外,基地離市區幾十公裡,產地距離也不佔優。攀談之間,記者越發疑問:各項條件似乎都不佔優,農產品為何如此走俏?
“做精品!”張仁惠回答。張仁惠曾是遵義市質監局的老局長,4年前退休后,以惠及當地百姓的想法,扎根村裡,專心“搗鼓”農業。職業使然,張仁惠堅持綠色“精品”路線:精選好品種、嚴禁化肥與農藥殘留、堅持每件產品送檢。規模不大,但產值是普通農業3倍以上。價格不低,但各項綠色指標“賦能”食品性價比超高。他說:“好酒不怕巷子深,好品質換好口碑,這才有了這番火爆。”
張仁惠在清點即將發貨的農產品。龍章榆 攝
產業火爆,僅是一面。另一面,園區產業用地、用工等已帶動群眾100多戶貧困群眾﹔接待各類前來考察人次20多批﹔村裡五5戶村民按著此類模式發展。更讓人驚喜的是,當地出現了勞動力回流,槐安村村主任婁雪濤說,近幾年來,村民集體收入翻了三3倍,村裡每年外出務工人員減少了近三分之一。“曾經農業產業基礎薄弱,農民增收后勁乏力,如今農村人、資金、物流隨著產業都活了起來。”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振興,而農業是農村地區的基礎產業。當前,消費升級,綠色、優質中高端農產品需求被激活,農業產業必須做精作優。探索了4年的老張得出結論:“深度挖掘農產品的價值,搞農業是有出路的!”
深度挖掘農產品價值,從追求產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從粗放經營向精細經營轉、從低端供給向高端供給,這正是新蒲新區推動產業興旺激活鄉村人、產品、資金、等要素流動的思路。
發揮優勢,蝦子鎮培育辣椒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打造全球辣椒專業批發市場和全國重要的期貨交易市場,光辣椒產業就輻射全區3.3萬戶10萬余人﹔深挖潛力,對照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八要素”全區發展500畝以上壩區9個,茶葉、果蔬、中草藥……涉及帶動農戶4188戶1.6萬余人。農業“提質”,越來越多群眾感受到,種地也有奔頭。
蝦子鎮蘭坪村。新蒲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從傳統文化裡找社會治理創新“鑰匙”
修通到家門口的硬化路,要過別家田地,自己希望佔了多少,補償多少。可被佔地的老鄉又覺得:馬路過了地裡,整塊田都不好種,應該整塊地都補償。去年9月,沙灘村共和組的老潘家和老王家就因修路這事鬧了別扭。
正在地裡爭執不休時,沙灘村負責調解的工作人員李方帶著村裡德高望重的“老鄉賢”王本貴主動提供調解“服務”:一邊村干部作普法講政策,一邊老鄉賢擺道理舉案例。一來一回下來,雙方坐下來都服了氣,按照政策標准,老潘家按佔用的實際面積一次性給老王家賠償26000元。事后回訪,雙方和好如初。
鄉賢參與調解的這起成功案例,是沙灘村利用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個縮影。沙灘村是貴州“沙灘文化”的發源地。晚清后的100多年間,沙灘走出以鄭珍、莫友芝、黎庶昌為代表的幾十位著名文人學者、兩位外交官和大批有作為的官吏,學術成就影響深遠。抗戰時,浙大學者研究這一文化現象,稱為"沙灘文化"。
美麗鄉村,產業興旺(喇叭鎮龍堰村)。新蒲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當地重學、崇才風氣盛行為契機,沙灘村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在社會治理中,通過發掘、培育一批懂理、識文、明法的鄉賢,“挂職”到村服務中心,制定村規民約、進行人居環境環境整治動員、策劃組織系列活動,破解鄉村治理雜、難、多問題。沙灘村第一書記文發忠總結,基層鄉土文化有其規律。因此,本土鄉賢在本土環境下參與社會治理更得心應手。
除去社會治理,汲取傳統文化精髓對文明鄉風打造也有奇效。依托沙灘文化,沙灘村結合開展“黨建引領+精神文明建設”行動:沙灘文化進課堂﹔搭建鄉村大舞台、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立運營村史館……系列行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沙灘文化精神、沙灘家風家訓結合,送進村到組。
如今,沙灘村文明鄉風得到各界認可,先進集體、星級示范點、優秀組織……在沙灘村村委會,不同名目的獎章榮譽挂滿牆壁。
“剛到村裡工作時,辦公室的糾紛矛盾調解數量幾乎一天一件,如今基本沒有,變化實實在在。”文發忠感慨:在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中,立足本土的傳統文化在破解基層治理困境、引領農村風俗風氣中大有作為。
以集中托養模式兜住最突出民生短板
見到有人前來看望,47歲的趙廷用用力張著嘴巴,努力向大家憋出一聲“謝謝”。30多年前,趙廷用腦炎導致腦部受損,除了意識正常,吃飯、洗漱等基本生活已不能自理。
從那以后,照顧重任落在弟弟趙小毛肩上。幾十年來,弟弟趙小毛一邊支撐自己家庭,一邊照顧哥哥吃喝拉撒,精神與經濟的雙重壓力,使一家人陷入貧困,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沙灘村活動室裡懸挂的鄉賢榜。龍章榆 攝
在調研中,這樣的家庭不在少數。新蒲新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全力保障貧困家庭殘疾人失能人員生活正常,使其家庭成員釋放勞動力,新蒲新區在全市率先建立公益托養中心,開展了破解探索。
2019年,新蒲新區在喇叭鎮建立集中托養中心,趙廷用搬到中心裡。騰下精力,趙小毛放開手到鎮政府裡的食堂工作,業余時間,自己的干貨店也能打理。“每月拿到手的就接近4000元,現在發展的信心足多了。”他說。
家屬放心,失能人員更舒心。走進托管中心,房間裡電視、空調、衣櫃、衛生間配套齊全,護理室、醫療室、保健室等功能區應有盡有。走廊上,管護人員在給大家進行恢復鍛煉,折紙鶴、拍手舞……院子裡不時有笑聲傳出。
在喇叭鎮集中托養中心,管護人員正在幫助失能人員做恢復鍛煉。龍章榆 攝
據托管中心院長馬建娥介紹,目前,托養中心入住人員25人,以“幫助能動、促進就業、解放家庭、融入社會”的服務宗旨,托管中心每天會對托管人員進行一套流程化服務:從基本的吃喝拉撒,到細致的潔齒剃須,再到額外的康復訓練。“整個流程下來不少於30項服務。”
以往對失能人員家庭的照顧,更側重於補貼,這對整個家庭狀況的改善水平,其實有限。新蒲新區相關負責人說,當前,區裡財政前期投入改造資金近300萬元,目前每月支付第三方運營7萬多元。通過小投入,對失能人員進行公益托養,實現家庭、個人、社會三方收益,有助於徹底解決這一鄉村振興“拖后腿”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