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2020年06月22日09:40  來源:中國婦女報
 

■ 叢中笑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理想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參與其中,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

中國兒童中心主持的“中國0~6歲兒童家庭教養中的父母角色調查研究”表明,父母都認同應該由父母雙方共同教養子女。但是,其實際表現與認知存在很大差異,父親的參與度在生活照料、親子陪伴、教育指導等方面普遍低於母親。有研究表明,父親在教育上的缺失對男孩的成長影響更大,目前我國中小學女老師居多,孩子在家又主要跟著母親,如果家庭或社會沒有其他成員能夠擔任父親“代理人”的角色,男孩的成長就失去了模仿的榜樣,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心理發展。父親不只是一個稱謂,他在兒童成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父親是孩子成長的能源與力量

可以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目前我國家庭結構以核心家庭為主,且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父親參與到孩子教育中,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就更加豐富多元,孩子的感受會更充實、更完整,心理會更踏實,安全感也會增強。安全感是幸福感的前提。父母雙方共同教育孩子,會讓孩子更能體會到濃濃的家庭氣氛,孩子感受到家裡有媽媽,有爸爸,他是媽媽、爸爸共同關心、疼愛的孩子。

可以緩解母親的情緒。通常,母親情緒好家庭氛圍就會更和諧。大部分家庭孩子的教養以母親為主,時間長了母親會產生負面情緒,若孩子成長中又出現一些問題,或者有了二胎,母親的壓力會加大,甚至會出現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父親參與到教養孩子中,可以為母親分憂,減輕母親的壓力,增強母親的幸福感。母親感到自己不是在“孤軍奮戰”,就會充滿希望和信心,情緒會更穩定,心態會更平靜,與孩子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

可以拓展孩子的視野。性別不同,造成大腦結構的不同。男女往往會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父親的加入會給孩子認知建構提供更多的發展可能,孩子可以學習更多面、更立體地看待問題。一般而言,孩子從母親單方面獲得的認知發展條件,一定不如父母雙方共同提供的。當然,在一些特殊家庭,包括單親家庭、留守流動家庭等隻能通過其他方式盡量彌補。

可以緩沖沖突、化解矛盾。母親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有時候會情緒化,如果父親在場可以適當調節氣氛,給母親和孩子提供一個情緒發泄的出口和轉換閥門,起到緩沖沖突、化解矛盾的作用,就像電視劇《小歡喜》中黃磊扮演的父親。當然,這對父親的要求比較高,父親要更大度,避免情緒化﹔要跳出具體情境,更理性地分析問題﹔要善於溝通,具有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技巧。

可以提供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孩子的成長需要不同的模仿對象,作為男性,父親會更多展現出冷靜、理智、勇敢、堅強等品質。這些都是孩子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營養品”。一個果斷、勇敢、自信的父親會鼓勵孩子大膽體驗和嘗試,鼓勵孩子探索和冒險,孩子體驗多了就會更自信。我們不否認有很多優秀的母親可以擔當起父親的角色,但是,兩性互補是教育孩子更理想的模式。弗洛伊德認為,小男孩會表現出對父親的特別興奮,他願意像他一樣長大,並成為像他那樣的人。這種現象被稱作“自居”,是指一個人把自己所崇拜的人物的品質作為學習模仿對象,它是個體人格得以形成的重要手段。

父親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支持者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好父親不是天生的,需要學習和實踐。

要認識到父親角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養不教,父之過。”父親要盡到教育的責任。物質條件代替不了教育,孩子需要心靈溝通和交流,父親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和互動關系。有些父親認為,小孩子吃喝拉撒睡太瑣碎,應該是女人的事,男人要負責孩子成長中的大事和要事。的確,兒童早期的生活主要是吃喝拉撒睡,但兒童早期的發展非常需要父親的參與,通過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環節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愛,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都應該有父親的陪伴。

要積極參與到教育孩子之中。父親要對教育孩子抱有熱情和興趣。在與孩子互動中“窺探”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在相互作用中感受到相互的影響力。有些父親工作忙,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零碎時間,比如吃飯、去學校的路上等。隻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就能擠出時間。

提高自身素質,做孩子的好榜樣。做父親要加強學習,自覺提高修養。現代知識更新很快,孩子通過網絡可以獲取很多知識,如果大人不注意學習就很難與孩子對話。父親不能憑經驗教育孩子,要學習科學教育的理念與方法。要與母親經常溝通,達成一致的教育意見。切忌因為教育意見不一致在孩子面前爭吵。父親應該培養自己對運動的興趣,多帶孩子做戶外運動,在運動中增進與孩子的交流,激發孩子積極向上的情趣。

要善於科學分配時間。陪伴是孩子成長最不可缺的“營養”。父親應該有計劃地安排與孩子共處的時間,保証自己在孩子成長中不缺席。父親一定要留出時間給孩子,心中要裝著孩子。隻要心裡有孩子,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果見不了面,可以通過視頻或電話,也可以發信息、送禮物等。隻要真誠地溝通,無論採用什麼方式,孩子都能體會到父親的愛與關心。

父親,請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給他留下更豐富、更美好的記憶!

(作者系中國兒童中心黨委書記、兒童教育專家)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