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漁民李方祿:退出烏江 另謀出路

李宇

2020年06月20日08:43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航拍李方祿的養魚基地。楊良強 攝

烏江,貴州省第一長河,也是貴州的母親河。過去,在全長1037公裡烏江上散落著一排排的網箱,養育著一批沿江而居的漁民,李方祿便是其一。

李方祿在烏江上有70口網箱,年產20多萬斤魚,年收入上百萬,生活富足,李方祿也將網箱養魚作為自己的事業發展。直到2018年,為保護烏江生態,貴州全力推進“零網箱·生態魚”行動,2018年5月,李方祿成為第一批轉產上岸的漁民。

退漁上岸后,該做些什麼,出路在哪?李方祿一時沒個頭緒。網箱養魚近十年,李方祿積累了一身的技術和市場,思慮再三,他最終決定:再養魚﹔並拉來朋友羅茂飛,和同樣是漁民家庭出身的李新偉入伙。

網箱養魚這條老路斷了,要想養魚,得先找到好的水源。鑒於老家湄潭的生態好,李方祿便回家尋找適合養魚的地址,那段時間,李方祿幾乎跑遍了全縣所有鄉鎮。

經過5個月的輾轉,2018年10月,李方祿相中了湄潭縣永興鎮分水村這塊“寶地”。分水村地勢相對平坦,還有一股從溶洞裡流出來的泉水水質好,水量充足,再加上當地生態好,人也不多,非常適合養魚。

李方祿正在喂魚。楊良強 攝

為了趕在第二年魚能上市,李方祿三人投資300萬元,當即成立了湄潭魚米香稻魚養殖有限公司,並順利流轉土地100畝,建成12口魚塘。

地址選定了,魚塘也建成了,但養魚還有一個關口需要突破。魚料會給水質帶來影響,池塘養魚若不想辦法淨化水體,就和網箱一樣沒法立足下去,李方祿也早就注意到著點。在網箱魚被全面清理后,李方祿就到湖南去學習水上稻無土栽培以及魚稻共生養殖技術。

“和網箱養殖相比,稻魚共生養殖模式更加符合綠色、生態、安全、高效的發展要求。”李方祿介紹,水上稻採用基質和浮床栽培,不施農藥和化肥,可充分吸收魚的殘餌、糞便及水體中的氮磷,起到節水、潔地、減排的作用,不僅提升了水稻和魚的品質,也提升了單位面積的綜合效益,實現了水體環境保護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關口突破了,養魚勢在必行,憑借著多年的養殖經驗和市場調查,李方祿等人決定隻養兩種魚——黃辣丁和鱸魚。2019年,李方祿的12口魚塘養殖的黃辣丁和鱸魚產量達20萬斤,受到貴陽、重慶、成都等地新老顧客的追捧,一賣而空。同時試種的4畝水上稻畝產達1100斤,由於不施肥不打農藥,也被買家全部預訂,實現了“開門紅”。

李方祿上岸了,有了新生計,現在的他,“已經不想再回烏江上了”。

水上種稻,水下養魚。楊良強 攝

最近,李方祿更加忙碌了,魚塘裡的魚已經可以上市,現在每天不僅要喂魚,還有買家訂的魚也要盡快送貨。上午,到了喂魚的時間,李方祿將魚飼料一勺勺撒進魚塘裡,水下的魚兒開始“跳起了舞”,魚塘上的水上稻也郁郁蔥蔥,長勢喜人,可以預見,今年又是個豐收年。

漁民上岸,需要新的出路,有了新的生計,才能確保烏江漁民退得出、穩得住、過得好。

近年來,貴州大力整合脫貧攻堅、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產業發展等項目資金,切實解決漁民上岸后的技能培訓、就業安置、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問題,確保漁民能上岸、能發展,讓其不再重返“江湖”。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