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雕像砸出種族主義新坑刁大明

2020年06月19日10:20  來源:北京日報
 

  美國反種族主義抗議浪潮愈演愈烈,怒火也燒到了許多歷史人物雕像之上。托馬斯·杰斐遜雕像、哥倫布雕像、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事將領羅伯特·李的雕像等,紛紛被抗議者推倒破壞。

  推倒雕像的行為背后,是抗議者對美國奴隸制歷史相關文化符號的抵制。抗議運動不再局限在街頭巷尾喊口號,而是試圖闖入歷史之中,改變美國人對歷史的認知圖式。而且,這種帶有盲動的破壞行為非但沒有得到法律規制,甚至還得到了一些地方官員的支持,從而上升為某種層次的政府行為。但問題在於,推倒雕像真的可能將某些歷史抹去嗎?這種做法會成為美國解決種族歧視的新起點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首先,美國族裔關系的歷史,甚至比這個國家的歷史都長。而且,少數族裔為平等、公平抗爭,也是美國歷史的一大主線。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時至今日,美國社會對族裔關系歷史的理解,依然具有黨爭性、分歧性。1865年到1870年的三項重建修正案,雖然廢除了美國奴隸制,但持保守派立場的白人群體並沒有放棄族裔歧視的固有觀念。這不僅體現為南方各州頗為明顯的種族隔離政策,更印刻在屹立不倒的許多雕像之上。因而,在很多抗議者眼中,拆毀它們也就成為了族裔抗爭、謀求平權的“標配”。

  雕像被視為固化的矛盾,但粗暴破壞的結果,隻會進一步激化矛盾、加深分歧,在本就坑窪的種族問題上砸出新坑。必須看到,對某些歷史人物或文化符號的理解本身就存在差異性。比如,從聯通世界、發展北美的框架,和從北美印第安人命運的框架去審視哥倫布,得到的評價當然不同。而殊不知被認為“美化”奴隸制的《亂世佳人》,也成就了第一位非洲裔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如果“政治正確”不斷扭曲審視歷史的視角,這不免會跌落進“歷史虛無”的極端之中。要想深刻反思歷史,首先要正視歷史的存在,在此基礎上,才可能尋求一致的社會認知,否則隻會適得其反。

  作為美國首位非洲裔總統,奧巴馬在臨近卸任時也曾坦言無力解決好族裔關系問題。他給出的解釋是,族裔問題從美國的歷史深處走來,和這個國家的發展如影隨形,不可能一蹴而就徹底解決。回看美國歷次反種族主義抗爭,種種收獲有之,但遠沒走出真正反思歷史、真正痛定思痛推進改革的關鍵一步。更遺憾的是,美國兩黨還在其中暗暗角逐,為了政治利益不惜激化矛盾,於是一次又一次抗議行動都無疾而終,反而為下一次問題爆發埋下隱患。

  毀掉歷史雕像很容易,移走心中的雕像卻很難。在美國極化政治的環境裡,真正認識歷史、反思歷史,為多族裔社會找到一條和解之路,更是比登天還難。

  (刁大明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