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補貨”“最后瘋搶”“年中特賣”……今天是“618”,打開各家APP,各大電商平台都打出了“狂歡”口號,發布商品價格“走勢圖”、領券滿減和購物津貼等促銷方式層出不窮。各地消保委紛紛發布提示,建議消費者在網絡購物時,應堅持理性消費,規避消費風險。
今年的“618”不同以往。突如其來的疫情,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小沖擊,作為疫后重振的首個大規模電商促銷活動,“618”不僅是一次購物盛典,還能有效提振消費信心、激發消費熱情,為市場加快復蘇、經濟企穩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正因如此,尤其要注重營造“放心消費、安心消費”的消費環境,至少對電商平台而言,應該更加簡明高效,讓大家明明白白消費、痛痛快快消費。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對比過去幾年的“618”“雙11”,最為消費者詬病的就是各種套路。如在宣傳手段上,有的商家先大幅度提價,再進行促銷、打折活動﹔有的推出預售、定金、優惠券等種種玩法,消費者直呼“看不懂”。在產品質量上,有的商家推出“電商專供”,但實則缺斤短兩,或在配置和功能上有差異﹔有的以“價格過低”為由,拒絕承擔“七天無理由退貨”責任,等等。這些現象,反映的是平台商家概念有余、誠意不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大火的“直播帶貨”也可能暗藏陷阱。明明直播間樣品誘人,到手后卻貨不對板﹔主播推銷時熱情親切,售后客服卻愛答不理﹔數據看起來一片大好,但竟然是人為制造出來的﹔一些假冒偽劣產品也趁虛而入,引導消費者沖動消費……中消協相關報告顯示,37.3%的消費者在直播購物中遇到過問題,這反映的是“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正處於野蠻生長階段,還有很多基礎性、服務性的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
誠者,百行之源也。對待種種套路,必須要進行針對性的規制。一方面,要加強網絡購物領域監督管理。針對一些平台商家用文字游戲困擾消費者,以及在新消費模式方面打擦邊球,政府部門要加大管理力度,督促平台和商家誠實守信、依法經營﹔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相應法律法規。平台和商家的許多套路,都是瞄准了規則的漏洞,因此相關部門應關注網購消費領域變化趨勢,堅決封死各種漏洞,讓消費者權益更加有保障。
最后,還要提醒大家理性消費。現實中,許多人購物都起於一種沖動心理,有的是看到平台優惠力度大,產生了“不買就吃虧”的心理,有的則被直播間搶東西的氛圍所煽動,不自覺地“剁手”下單。事實上,倘若我們對商品的實用性、適用性有過仔細考量,那麼囤貨多半是無意義之舉,甚至避免不了退貨。走到這一步的話,既給自己添麻煩,也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得不償失。這也許就是各地消保委建議大家理性消費的原因之一吧。(王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