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評論員 張明芳
偽造應屆生身份參加高考,冒用他人身份頂替別人上大學,近期高考作假的新聞一再刺激著公眾的神經:高考公平茲事體大,豈容如此踐踏!
兩起事件雖是陳年舊事,卻仍然引起公眾熱議,原因在於二者都是對高考招生錄取秩序的踐踏與破壞。眾所周知,盡管各界一再呼吁改變“一考定終身”,但高考仍是當下促進社會階層有序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是寒門學子改變自身命運的最大希望,是守護教育公平及社會公平的重要底線。
山西省果斷嚴厲處理處罰仝卓“往屆生改應屆生”事件,山東省嚴肅處理“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所體現的官方態度,都向社會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對任何有損高考公平、教育公平的違法違規行為,始終堅持“零容忍”,發現一起就要嚴查一起,切實維護教育公平正義。
從這兩起事件中我們不難發現,此類違法違規事件被發現都具有偶然性。一個是因為事件當事人在直播時不小心“自我舉報”,另一個則是因受害人報考成人教育學校時偶然發現的。可以試想,如果當事人沒有因一時嘚瑟“自爆”,另一起事件中受害者沒有報考成人教育學校,那麼這兩起事件或許就如石沉大海,成為永遠的秘密。
結合近年來屢屢曝光的高考作假事件,我們有理由推斷,“往屆生改應屆生”“冒名頂替上大學”的造假者不止一個,隻不過當事人不是名人且沒有主動提及,或受害者自己沒有發現。這也從側面說明,因為制度有漏洞,監管有空白,才會讓造假者有了可乘之機。
兩起高考作假事件直指教育公平之漏,需要亡羊補牢。而要杜絕此類行為,除了公安部門依法打擊之外,還需要各地教育部門加強自查梳理,強化權力監督和信息公開,堵住一切可能產生權力尋租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