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 媒體記者 王雨
2015年6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了貴州(清鎮)職教城,了解了貴州省教育“9+3”計劃實施情況、清鎮職教城規劃建設和教育扶貧情況,肯定他們重點招收貧困學生入學,通過技術培訓、學歷教育、職業指導、校企合作等方式支持農村脫貧的實踐。他指出,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礎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進一步辦好。
5年來,全省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勠力同心建設特色教育強省、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書寫了貴州教育事業發展的奮進之筆。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貴州全省學前教育辦學規模達154.5萬人,學前三年毛入學率達到88%﹔義務教育在校生567.6萬人,鞏固率達93%﹔高中階段在校生規模達143.0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9%﹔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達88.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38%。
學前教育更加普惠,義務教育更加均衡,職業教育更有特色,高等教育更重內涵……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貴州教育迎來了跨越式的發展。
職業教育更有特色
2019年9月,來自威寧的王超通過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無障礙入學“綠色通道”,順利成為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的學生。從中職“精准扶貧班”到高職分類招生,是職業教育的惠民政策圓了王超的“大學夢”。
職業教育能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農村和城鎮貧困家庭孩子都享有人生出彩機會,在我省同步小康的征程上,承載著特殊的歷史使命。
5年來,貴州堅持窮省辦大教育,聚焦脫貧攻堅大局,舉全省之力推動職業教育規劃優先、投入優先、保障優先,大力實施“職教興黔富民行動計劃”,把職業教育辦成了脫貧致富“直通車”。
在實施教育“9+3計劃”、中職“百校大戰”、職教城建設的基礎上,貴州又相繼實施了“中職強基”工程、高職“雙高”計劃等,推動了職業教育大踏步向前。近5年來,累計有近10萬名貧困家庭的中高職學生順利就業,實現了“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
在專業設置上緊扣地方產業需求和學生需求量身定制,同等條件下優先保障“精准脫貧班”學生的就業,貫通“中職-高職-本科”的升學通道,擴大中職畢業生升入高職、高職畢業生升入本科的規模……
這些措施的全面推行,讓更多貧困家庭學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近幾年來,貴州中職在校生從50萬人增加到近80萬人,高職在校生從10萬人增加到30萬人。
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產業革命,建設了一批精准服務全省重點發展的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的涉農專業﹔融入“一帶一路”,依托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建立中國-東盟清鎮職教中心及軌道交通、學前教育聯盟等合作機構……隨著貴州經濟社會的發展,貴州職業教育也不斷轉型發展、提質升級、華麗轉身,構建了與經濟社會發展同向而行共生共贏的良好生態。
基礎教育更加均衡
“我覺得家裡的學校的一點也不比外省的差。”今年春季學期開學后,曾跟隨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廣東惠州博羅縣就讀的三年級學生陳濤,轉到了家鄉的紫雲自治縣大營鎮興隆小學上學。
全面改薄計劃、營養午餐、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項目、特崗計劃、國培計劃……這些都是讓興隆小學這所由寺廟改建的鄉村小學,變成廣受學生和家長青睞的好學校的背后“推手”。
基礎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處於基礎性、先導性地位。5年來,貴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促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再窮不能窮教育。貴州全省上下堅決貫徹落實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戰略,每年壓縮黨政機關行政經費6%用於教育事業發展,全省財政教育投入年均增長達16.8%,推動教育均衡與公平取得重大突破,大幅提升了人民群眾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幸福感獲得感。
5年來,貴州扎實開展控輟保學工作,建檔立卡貧困戶輟學學生實現首次動態清零﹔啟動實施“新兩基”工程,成為西部地區率先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省份之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待遇、創新教師編制管理,實施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計劃、教育名師引進工程等措施,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
深入實施教育精准脫貧“1+N”計劃,在全國率先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計劃,率先為所有鄉村中小配備校醫,率先對貧困家庭學生上高中免除學雜費……隨著這一系列“率先”措施的落地見效,貴州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扎實推進了新時代貴州基礎教育公平優質發展。
高等教育更重內涵
2020年5月9日,威寧自治縣雙龍鎮高山村萬畝蔬菜種植基地,來自貴州大學等高校的數十名“博士村長”支農助農志願者和群眾一起種植蓮花白。
服務於經濟與社會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邏輯起點。貴州高校走出“象牙塔”,主動步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
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5年來,貴州圍繞著辦人民滿意教育這個中心,著力推動高等教育實現內涵式發展,促進了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作為貴州高等院校的“排頭兵”,貴州大學於2017年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18年又躋身全國部省合建14所高校行列,邁進了國家一流大學整體建設高校行列。
從2016起,貴州大學的化學、植物與動物科學兩個學科,貴州醫科大學和遵義醫科大學的臨床醫學學科,相繼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排名前1%,貴州高等院校質量水平逐步提升。
2019年12月,貴州出台了《貴州省推進一流本科教育建設實施方案(試行)》,加快推進和深化一流本科教育建設與改革,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同時,開展了國家級、省級一流專業評選工作,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52個、省級一流專業154個。
貴州通過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支持高校立足自身發展定位和辦學實際,圍繞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促進就業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聯動機制的建立,使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對接。僅2019年,就新增本科專業共45個,覆蓋了貴州亟須的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大健康等產業。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貴州不斷深化高校服務農村產業革命工作,目前,全省建設了產學研基地33個,共有37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直接服務對口農村產業革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