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楊唯
2015年6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清鎮)職教城時指出:“學生時代是美好的,同學們在這裡積蓄奮發力量,每一寸光陰都很寶貴。各行各業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大家要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
如今,5年時間匆匆而過,貴州(清鎮)職教城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按照建設“教城互動、產教互動、職教改革、技能培訓的引領區、創新區、示范區”的目標,集貴州省、貴陽市、清鎮市各級之力齊心打造“職教航母”,吸引一批又一批年輕學子匯聚於此,積累知識、拓展技能,又將從這裡走向企業車間,走向建設工地,走向萬千工作崗位。
白天上課,晚上自習,隔周實訓……從2018年秋季到2020年夏季,陸耀文的校園生活過得非常充實。他家住三都自治縣中和鎮務朝村,是當地建檔立卡的精准扶貧戶。3年前,他被清鎮職教城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錄取,成為該校“三都水族中天精准脫貧訂單班”的一名學生,不僅學費全免,每個月還有600元的生活補助。臨近畢業,他跟很多“訂單班”的同學一樣,即將到與學校合作的訂單企業就業,實現了“畢業即上崗”的目標。
“中職3年我學到很多很實用的技能。現在,家裡的電路、電器出了問題,我一個人就能搞定。”家住威寧自治縣石門鄉的王超,畢業於清鎮職教城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現為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汽修專業。回想起自己的就讀時光,小伙子臉上滿是笑容:“趕上這個時代,是我的幸運。如果當初沒來這裡讀書,這會兒或像父輩一樣務農,或是外出從事單純的體力勞動,絕不會像現在這樣有一技傍身,更別提有信心改變自己和家庭命運。”
今天的莘莘學子是明天的中堅力量。近年來,職教城內多所高職院校在實現高就業率的基礎上,不斷探索高品質就業培養模式,通過構建學校、企業和學生三位一體的“三贏”校企合作模式,完善現代學徒制以培養高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更好地滿足社會、企業對人才的需要,既“接地氣”又“高大上”。
數據顯示,職教城各職業院校專業涵蓋一二三產共324個,200余家省內外企業通過“訂單培養”“頂崗實習”“合作共建”等方式與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95%以上,年均為我省各產業園區和企業培養輸送技能人才3萬余人,高品質就業率逐年上升。
當前,在各院校建有實訓基地的基礎之上,職教城配套建設的公共實訓中心已基本完成建設。公共實訓中心設有現代裝備制造實訓區、技能大賽競技區、大數據實訓區、就業培訓與技能鑒定區、旅游文化與藝術實訓區、綜合服務區等功能區域,建成投用后不僅能完善實訓功能,還能推動職業教育的交流與發展,更能推動面向社會服務,引領貴州職業教育走向新高度。
職教城以河為界,東部為時光校區,西部為鄉愁校區。規模總面積80平方公裡,規劃入駐職業院校20所。經多年建設,職教城時光校區基本建成,鄉愁校區初具規模,入駐的19所職業院校中已建成辦學14所,在校師生12萬余人,較2015年增長118%﹔職教城院校及配套基礎設施累計投入約232億元,其中,院校建設完成投資約80億元,較2015年增長95%﹔建成和在建校舍面積340余萬平方米,較2015年增長117%﹔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投入約152億元,較2015年增長130%。
夏雨初歇,勾畫時光與鄉愁,東西輪廓愈見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