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情感交換為主的親子關系,當一方無法真實表達自我情感,那就意味著親子關系失衡和破裂的開始——
■ 小東
一位母親找到我,說青春期的女兒特別抵觸她,無論她說什麼,孩子總是反駁,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也不告訴她,幾乎不主動和她交流。這位母親很著急,她感覺女兒一定是接觸了一些“壞孩子”,被他們帶壞了。
在咨詢中,有很多類似的家長“控訴”,這些“控訴”有一些共同點:家長口中的“事實”和孩子口中的“事實”大相徑庭﹔家長和子女除了基本的“養育關系”外,很少有親密互動﹔家長的教育方式以“挫折教育”“打壓教育”為主﹔雙方對於這段關系都表示“無辜”和“失望”。
很多家長都這樣表示:自己辛苦工作,“累死累活”的都是為了孩子﹔學生就應該以學習為主,興趣愛好又不能當飯吃﹔說你都是“為你好”怎麼就不明白呢﹔我了解孩子,如果一直表揚Ta,Ta一定會驕傲,尾巴就得“翹”到天上去,“挫折教育”是為了讓Ta堅強一些……
親子關系中的兩種邏輯謬誤
我們先從邏輯上來剖析一下這些說法:
問題:如果沒孩子,你是否就不用工作了?
診斷:實際上這是邏輯謬誤中的——亂賦因果。
目前來看並沒有調查數據能夠支撐這種說法,與之類似的例子是:一個抽煙的人一生用於抽煙的花費可能高達幾十萬元,如果他把這個錢省下來,就可以買一輛車。但事實是買不起車的人並不是因為抽煙而導致的。
問題:表揚使孩子驕傲,打擊讓孩子謙虛?
診斷:首先對於孩子的“貶損”和“打擊”並不會讓孩子變得謙虛,更多時候會讓孩子變得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和自卑,而對於孩子的肯定和表揚更多時候會讓孩子變得“積極、有幸福感、會把對於事物的熱情從外部驅動力轉為內部驅動力”。
其次,把孩子的教育方式,簡單歸類為“肯定或者否定”“表揚或者批評”是另外一種邏輯謬誤——虛假兩難。
也就是說在教育方式的選擇上,還有引導、啟發、示范等多種方式,如果隻有批評或者表揚,這樣的教育顯然是失敗的。
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高估“驕傲的危害”,低估“自卑的影響”。因為“驕傲”本身帶有“攻擊性”,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驕傲的人,會覺得討厭、不喜歡、會讓我們覺得不舒服。而“自卑”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不容易被發現、即便我們“看到”了一個人的自卑,我們也不會去討厭或者過於反感。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潛意識裡“寧願”讓孩子自卑,也不允許孩子驕傲。
打壓否定精神情感讓關系失衡
親子關系是人際關系的一種,人際關系的本質是社會價值的交換。這就意味著,如果想要親子關系得到良好的發展,“價值交換”是必不可少的。在親子關系中以精神情感交換為主,而精神情感作為一種不可量化的“東西”,多數時間是以關系主體雙方的“感受性”作為評估標准。
在最初親子關系中,家長一般是主動的一方,子女在嬰幼兒時期並不能很好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這也為將來的矛盾埋下了伏筆。而父母對於子女情感的打壓和否定會加重這種情況的發展。
很多來訪者描述過這樣的場景:自己在小時候“做錯”了事,很難過就哭了,而家長會告訴他“憋回去”!你考試考砸了、你犯了這麼大的錯,有什麼臉哭!作為孩子內心一定是“混亂”的,他們理解不了“哭泣”和“臉”有什麼關系?久而久之他們會開始壓制自己的情緒情感,因為他們會認為情緒情感有時是不被允許出現的。嚴重的會在成年后出現“情感淡漠、沒有真實情感”的情況。
當親子關系的一方無法真實表達自我情感,那就意味著親子關系失衡和破裂的開始。
我們要知道情緒情感本身沒有“對錯”之分,情緒情感受認知影響,會支配人的行為。如果認知不能調整,相應的情緒情感就會出現。單純的打壓情緒情感是沒有效果和意義的。所以情緒情感需要被看見、被接納,否定一個人的情緒情感是對一個人單純的傷害。
(作者系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