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靜 張朝飛
近年來,銅仁學院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通過扎實開展社會服務工作,“引社會服務之水,灌人才培養之田”,不斷深化產教融合,辟出了一條應用轉型的獨特“蹊徑”,學校去年受邀在第六屆產教融合國際論壇上做案例分享報告。
項目引領 任務驅動
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如何結合學校發展實際,將“培養人才”與“服務地方”連通,銅仁學院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成立機構,規范制度,為“引水灌田”做好保障。2016年,學校成立社會服務中心,在各二級學院設立社會服務科,為“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履行社會服務職能”提供制度保障,要求教師在組建團隊實施社會服務項目時,須有3名以上的學生參與,且同一教師一年主持多個項目時,學生重復參與率(每兩個項目之間的相同學生人數佔總人數的比率)在40%以下,從機制上將“社會服務之水”引向了“人才培養之田”。
緊扣目標,創新模式,為“引水灌田”找切入點。學校建構有“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自主學習+項目課程”的“山”字形人才培養模式。其中,項目課程是“以工作任務為課程設置與內容選擇的參照點,以項目為單位組織內容,並以項目活動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模式”,這是所有專業學生的必修學分,這就從人才培養模式上在“人才培養之田”找到了“社會服務之水”澆灌的切入點。
注重細節,開發資源,將“引水灌田”落到實處。項目爭取:師生團隊主動走出“象牙塔”,獲取項目信息、評估技術實力、撰寫可行報告、洽談合作事宜等。項目實施:“項目課程”指導教師講授完成項目所需要掌握的相關知識、技能和方法,然后開展“真題真做”的現場教學,這也從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項目驗收:任務完成后,主持人帶領團隊按照合同書要求,逐條梳理指標任務,對照完成情況並整理支撐材料,撰寫結題報告,接受項目委托方的驗收,驗收完畢,証明項目任務完成。
作為項目團隊中的一員,學生參與社會服務項目的爭取、實施和驗收全過程,綜合素質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創新機制 分類管理
“雙師型”教師隊伍水平提升
對銅仁學院來說,傳統的“企業、基層鍛煉”方式僅靠“鍛煉時間”多少來評價隊伍建設成效,實際收效甚微。但是,簡單“要求”或“安排”教師走出校園,主動帶領團隊開展社會服務,積極性很難調動。
深入理解“雙師型”教師內涵,為隊伍打造的路徑創新提供依據。當前,大多數高校從“雙証書”“雙職稱”等外部資格上對“雙師型”教師進行認定,通過鼓勵“到企業、基層鍛煉”“考行業資格証書”等措施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這種做法並沒有達到應用型高校所需要的“雙師型”教師的標准與要求。鑒於此,銅仁學院深入研究“雙師型”教師內涵,通過建立機制,引導教師走進社會,在完成社會服務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培養“雙師”的能力。
創新考核機制,教師在服務各行各業的需求中實現價值提升。學校出台多個政策,鼓勵教師以挂(兼)職,進駐政府、行業企業和支教等形式開展服務工作,也鼓勵以科研、技術、人才、文化等形式,深入一線開展服務。近三年,學校完成社會服務項目接近1000個,項目任務涉及農業、林業、環保、旅游、大數據、教育、法律、交通、規劃、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教師在服務各行各業的需求中實現價值提升。
知識價值為導向,師生在服務過程中上獲得了“紅利”,收獲了激勵。銅仁學院明確了項目經費管理和分配制度,老師們在完成社會服務項目過程中,不但提升了水平,強化了技能,培養了人才,而且還用學術和汗水換取了“紅利”,收獲了激勵。
撰寫案例 做“搬運工”
服務教學內容更新
為了進一步挖掘“社會服務之水”的育人價值,做到“細水長流”,學校要求項目團隊做“搬運工”,將好資源包裝成“桶裝水”放進專業教學資源庫,方便授課教師搬進課堂,讓沒有直接參與項目實施的師生間接享受“社會服務之水”。從2017年至今,《依托梵淨 服務發展——銅仁學院社會服務經典案例》已公開出版三輯,共收錄各式案例106個,涉及項目經費1427萬元。僅這106個項目,就有31個專業的967人次教師和1742人次學生參與項目實施。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銅仁學院通過構建“引社會服務之水,灌人才培養之田”的社會服務與人才培養職能融合模式,源源不斷地從地方經濟社會中引入人才培養資源,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雙提升”,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探索出了應用轉型的新路徑。
(作者單位:銅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