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紫雲自治縣大營鎮興隆小學特崗教師梁川有些忙。
2020年春季學期已於5月25日正式復課。在開學前,梁川和其他老師一起參加教師線上培訓,撰寫新學期課程教案,進村入戶開展“控輟保學”情況摸排……
經過前期調查登記,這學期學校的學生不僅一個沒少,反而還“多”了8人。“這8名學生之前都曾跟隨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外地或外省上學,看到我們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轉學回來了。”梁川說。
“爸爸說家裡的學校還要好些,就讓我轉學了。”四年級學生韋寶金此前在廣東惠州上學,如今能在家鄉讀書讓他高興不已,天天期盼著能早些開學。
創辦於1952年的興隆小學,教學樓由寺廟改建而成,很長時間以來僅有幾間破舊教室。
危房改造項目、“普九”工程項目、全面改薄計劃、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項目……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大山深處的興隆小學不僅建起了現代化的教學樓、學生宿舍、教師宿舍和食堂,圖書室、儀器室、少先隊活動室、教師辦公室、體育運動場等教學設施也一應俱全。而特崗教師、國培計劃等項目的實施,又讓學校的師資力量得到極大的提升,成為家長和學生青睞的“好學校”。
在貴州,教育投入越來越多、教育資源越來越優質、教育保障力度越來越大,補齊基礎教育短板的力度越來越大,廣大學子的求學之路也越來越廣闊,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明顯增強。
“控輟保學”實現動態清零
“拔窮根”要靠教育。圍繞著教育脫貧攻堅“1+6”重點任務,貴州全力以赴打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教育保障、控輟保學等硬仗,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學校建設作為易地扶貧搬遷“五個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扎實推進,並充分統籌利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周邊原有中小學幼兒園資源,著力增加教育資源供給。目前,全省各地累計新建、改擴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學校594所,切實保障了搬遷戶適齡子女全覆蓋、零門檻、無障礙就學!
在總結基層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五個四”措施,細化為“控輟保學勸返復學二十條”,逐一提出勸返安置措施並提供相關法律法規依據,指導基層教育部門和學校開展勸返復學,實現了因人施策精准勸返。2019年11月,全省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失學輟學首次實現動態清零!
貴州,正以前所未有的大魄力、大舉措辦大教育,“人人有學上”不再是夢想!
教育均衡發展是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和優質教育的雙重期盼。解決了“有學上”問題之后,貴州又將目光緊盯“上好學”,把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作為重大責任擔當,優化教育結構和布局,前瞻規劃布局城鎮學校建設,運用大數據手段使農村獲得更多優質教育資源,著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並向“上好學”“強起來”方向努力邁進,更好地打通社會縱向流動通道,讓人人都有通過教育創造人生出彩的機會。
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
基礎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處於基礎性、先導性地位,在貴州向著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奮力邁進之時,基礎教育更是一塊必須補齊的短板。
貴州雖然家底薄,但對教育卻毫不吝嗇,想方設法強化教育投入保障,推動教育均衡與公平取得重大突破。僅2019年,貴州共爭取中央資金182.47億元、省級資金65.73億元,壓縮省級黨政機關行政經費6215.88萬元用於教育精准扶貧。
伴著教育經費的超大投入,隨之而來的是各項教育工程如火如荼地展開,從根本上改善了貴州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
脫貧攻堅教育保障、東西部協作“組團式”幫扶、學生精准資助、學生營養餐、名師名校長和鄉村教育家培養、城鄉教師交流輪崗……這些關鍵詞濃縮成了沉甸甸的教育均衡發展答卷,溫暖人心、力透紙背,為“人人上好學”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8年,貴州提前2年實現了全省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成為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省份之一,緩解了義務教育“鄉村弱、城鎮擠”問題,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教師是加快貴州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石。以深入實施“特崗計劃”和“國培計劃”為抓手,貴州不斷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十三五”以來,全省招聘了2.58萬名特崗教師到農村中小學任教,特崗教師佔全省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總數的30.5%。“國培計劃”實施以來,貴州省培訓農村教師達70萬人次,實現了全省農村教師國家級培訓全覆蓋。
教育保障力度越來越大
“不僅讓農村兒童‘有學上’,還要‘上好學’!”把發展教育作為拔窮根的根本之策,加快建設特色教育強省,這是貴州省委、省政府對人民作出的庄嚴承諾。
全省財政教育投入年均增長16.8%,每年壓縮黨政機關行政經費6%用於教育事業發展……貴州隻爭朝夕、雷厲風行,堅持學前教育抓普惠、義務教育抓均衡、高中教育抓普及,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按下了發展的快進鍵。
按照“精准資助、應助盡助”原則,貴州形成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階段全覆蓋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確保每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保障其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
實施全面改薄工程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貴州著力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實現農村中小學“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農村寄宿制學校基本滿足學生在校寄宿生活需求,全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實施高中階段學校建設,貴州以示范性高中、“特色學校”建設支持計劃為抓手促進全省高中內涵發展,高中階段教育辦學瓶頸逐步突破,基本實現初中畢業學生都能進入高中階段學校學習。
教育資金和項目持續向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聚焦傾斜,貴州建立農村幼兒園集團化管理資源中心,區域資源共享、教研互助,農村學前教育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實現全省所有鄉鎮公辦幼兒園全覆蓋,農村適齡幼兒可就近享受到公益、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