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良好水生態,涵養美好新生活

2020年06月11日08:55  來源:廣州日報
 

  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寧夏考察。習近平總書記當天考察的第二站,是到黃河吳忠城區段了解當地保護黃河生態等情況。9日下午,正在寧夏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考察,了解這裡現代農業與休閑旅游業融合發展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長期以來潤澤著這裡的百姓。要調整種植結構,保護好這裡的水資源,積極發展節水型農業,不要搞大水漫灌。

  黃河寧,天下平。習近平總書記曾語重心長地囑托,“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基礎保障,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是最重要的民生福祉。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治水如治國。山水之間蘊含著自然法則,也蘊含著發展哲學。2020年是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四五”水生態環境管理工作的關鍵之年。2019年,全國1940個地表水國控斷面中,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為74.9%,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3.4%,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說明水生態持續向好。盡管我國經濟發展質量不斷得到優化,但從現實來看,水生態環境保護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突出。以黃河流域為例,洪水仍是最突出的風險之一,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布集中,生態環境依然脆弱。這些現實問題要求我們必須加快轉變治水思路,建立健全治水興水的體制機制。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系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總體來看,“生態保護”是“發展”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所以,維護良好水生態,要全面保護先行。也就是說,要把水的局部問題放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去考量和破解,不能陷入就水治水的窠臼中去。要充分考量上下游、干支流的區域差異性,同時把治山、治水、治林和治田有機結合起來,把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結合起來。

  要施以系統治理。治水興水,事關各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質量和可持續性。要用好統籌兼顧的科學方法論,把完善防洪減災體系、集約利用水資源、水土流失治理系統地統籌起來。僅以珠江流域的水生態治理來說,要從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需要出發,考量高度城市化地區水生態的綜合治理,推進“多規合一”的水生態空間管控,把生態城市建設、綠色產業發展和促進科技創新結合起來。近來廣州著力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把增加水資源供給與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統一起來,便可視作系統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改善水生態的一個生動實例。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維護良好水生態,事關安民興邦,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需要全社會更新治水興水的理念,共同參與、共同行動,發展水經濟、建設水文化,不斷創造美好新生活。我們要始終對標保護與利用雙贏的目標,摒棄隨意“改寫”自然的沖動,方能變“水患”為“水利”,變“水困”為“水興”,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廣州日報評論員 楊博)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