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傘撐起了貧困戶的艷陽天

2020年06月10日09:17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記挂著貧困戶的復工復產和健康情況,6月3日,我又一次撥通了積石山雨具生產基地的電話:“張進梅和她老伴怎麼樣了,身體、工作都還好吧?”

“張進梅最近身體有些不好,還沒法返工,她老伴李生軍有進廠做清掃工作。聽說村裡幫忙收購了他們家的花椒,可以保障他們的收入。”聽到這兒,我心裡一揪。

2019年4月,作為異地扶貧干部,我從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城出發,顛簸了一個多小時,第一次來到張巴村張進梅老人家中。泥土結構的簡易房,外牆被火熏得發黑,張進梅和老伴就住在這裡。

交談中我了解到,兩個老人養了幾頭牛、幾隻羊,種些玉米和花椒,年收入才2000元左右,日子過得很清苦,身體也不太好。

看著兩個拘謹的老人面容憔悴,佝僂著腰,我突然明白我們公司為啥要在這片土地上辦廠了。

“政府推動、企業為主、市場運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早在2017年,廈門市政府就明確了“產業扶貧”的東西部協作思路。在海滄區委、區政府的動員支持下,我所在的海滄投資集團積極響應扶貧號召,第一時間在積石山縣城設立了海滄產業運營有限公司,聯合廈門特利強雨具有限公司搭建了積石山雨具生產基地。

該項目成為廈門市與臨夏州東西部扶貧協作在產業扶貧領域第一個成功落地的項目,西部地方政府、東部國有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三方合作,短短一個月就帶動了附近110戶貧困戶就業,在當地產生了示范效應。

就在項目持續推進的時候,看似完美的扶貧項目卻遇到了用工難的問題。為什麼呢?

通過走訪村民,我們發現是因為廠子太遠了。雨具車間在縣城,但大部分的村距離縣城都很遠,且沒有直達公交車。為了照顧家裡的一畝三分田,村民們再三斟酌,紛紛放棄了“進城領工資”的就業機會。

如何破解用工難題?我們開始了頭腦風暴:“既然村民出行不便,那不如把車間建到村裡,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是不是可以靈活處理上班模式?縮短上班時長,或者允許他們把材料帶回家裡做?”

就這樣,“家門口的車間”方案順勢而生。

作為主要的帶頭干部,我和同事來到張進梅家進行勸說:“廠房就在村口,你們可以就近工作,不僅有穩定的收入,還能照顧家裡,農忙時還可以將雨具材料領回家,利用晚上時間加工,不影響農活的。”

果然,家門口的就業機會讓張進梅和村民們動心了。為了使這些大半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村民能順利上崗,我們聯系組織廈門的技術人員專門前往積石山,開設了3場雨具加工培訓班。對於年紀較大、接受新事物比較慢或行動不便的村民,課程結束后還進行一對一輔導、入戶指導等,確保他們能熟練掌握這門技術。

很快,雨具產業扶貧車間終於落地開花,在7個村相繼建成投產。村民從田間走進車間,有的車間有七八十號員工,少的也有三四十人。

去年夏天,我陪同集團紀委專項監督組的工作人員前往張進梅家。還是一樣的簡易搭蓋房,但是窗戶挂上了素色的窗帘。

“每個月縫傘就能領到800-1000塊,一個月抵得上過去大半年的收入。”張進梅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感覺她的背似乎也直了一些。

返程時,我驕傲地向專項監督組工作人員介紹:“2019年,我們積石山縣實現產業脫貧504人。”

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的扶貧車間經歷了一場“大考”。

疫情期間,我們的駐點干部無法及時返回積石山組織復工復產,用工難、物流不暢讓出口的貿易訂單面臨交期卻無貨可交,農產品也錯過了最佳的上市時間。

如何克服這些困難?我們採用電話連線、視頻指導等方式,安排當地的90后管理人員李王霞等著手廠區生產線消殺防疫、復工復產申請等相關工作。同時,把做通工人的思想工作作為確保復工復產工作的重點。

2月的積石山,大雪紛飛,李王霞與積石山工信局的同志挨家挨戶走訪,2天時間就成功勸說30多名工人返崗。生產線順利動了起來。為了幫助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我們第一時間依托集團資源,組建專業技術團隊,在對口的東部地區建立首個農副產品消費扶貧微信商城,通過網絡平台進行銷售幫扶。我們的微信商城自4月1日上線以來,實際達成交易額11.8萬元,意向訂單300多萬元。

扶貧工作未來也許還將遇到新的問題和挑戰,但我們定會迎難而上,攻堅克難,讓我們的扶貧之傘給積石山的“張進梅們”撐起一片艷陽天。(廈門市海滄區海滄投資集團紀委 蘇士毅 || 責任編輯 趙宇航)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