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共育 為兒童成長賦能

2020年06月08日09:23  來源:中國婦女報
 

編者按

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方式,也給他們的生活及交流、溝通方面帶來了許多變化,如何保護兒童的身心健康、保証兒童的學業進步,將疫情對兒童的影響降到最低?近日,2020中國兒童發展論壇匯聚相關部門、兒童工作者、專家學者、教師及孩子們等各方人士,共同探討“明天會更好:疫情下的社會關愛和兒童成長”話題。

■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

記者 陳若葵

由全國婦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指導、中國兒童中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中國教育30人論壇共同主辦的2020中國兒童發展論壇日前在京舉行。論壇聚焦“明天會更好:疫情下的社會關愛和兒童成長”,從家校共育、社會支持、自我賦能三個角度探討了疫情下兒童健康、教育、福利、社會環境等話題。

疫情對兒童的影響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方晉在論壇上介紹,基金會的一項調查發現,居家信息化學習,可能會拉大城鄉教育差距。數據顯示, 94.3%的縣城安裝了寬帶網絡,而農村的比例隻有43.8%,超過一半的農村學生隻能用手機流量上網課,而縣城的這一比例隻有5.6%,有將近一半的農村學生不能按時上網課,而縣城的孩子80%都可以按時上網課。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的學生明顯比縣城的學生更加焦慮,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

方晉表示,基金會對36個貧困縣、18萬中小學生調查發現,疫情4個月期間,有37%的孩子變胖了,體重平均增加5.8斤﹔4%的孩子變瘦了,體重平均下降4.2斤,這4%變瘦的孩子中有78%來自農村。調查再次凸現了在兒童營養方面,城鄉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

而疫情引發的觀念、意識及教育領域的沖突和挑戰也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中國兒童中心主任苑立新表示,孩子們如何應對世界的不確定性,教育應當讓孩子何以立身,特殊時期教育如何維持應有的秩序,家庭教育如何與學校教育協調配合等,都需要教育者思考與探索。

家校合作密切 親子感情加深

8歲的段子越是北京第二實驗小學三年級學生,她的媽媽周越在論壇上坦言:“疫情之初,擔心孩子會憋出病來,也焦慮孩子荒廢了時間。但幸運的是,老師很快給予了遠程支持和引導,設計每月的主題,每周的話題,其中包括科學地了解疫情、疫情和夢想、家務勞動、美食制作和欣賞等,我們按照老師的布置陪孩子完成,很有收獲,心裡踏實多了。”

子越在論壇上表示,看到醫生、護士、志願者叔叔阿姨的奉獻,特別感動。“疫情期間,學校在網課之外做了一個雲自習、雲閱覽室,我們可以在規定的時間自願到雲自習裡寫作業,有問題可以問老師,還可以跟同學聊聊最近看的書、家裡養的小動物。這段時間我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做美食,比較拿手的是韭菜炒雞蛋、拍黃瓜、包餃子、下面條。”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蘆詠莉介紹,學校根據對全體家長所做的問卷調查結果,調整了線上教育教學活動安排,其中陪孩子閱讀、運動和交流談心三項內容需要家長投入比較多的精力,這些也吻合了北京市教委部署的線上教學活動的五個要求,即引導學生閱讀、運動、藝術學習、家務勞動、關心時事,目的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蘆詠莉說,生活中的教育素材非常豐富,真正促進孩子積極成長和變化的是親子之間有意義的互動,父母成為陪伴者和參與者,孩子和父母做有價值的事情,孩子能學到非常多的東西,親子感情會更加深厚。

中國兒童中心黨委書記叢中笑在論壇上表示,這次疫情使家校合作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密切程度。她說:“家校共育不是把學校教育搬到家裡,要挖掘家庭教育獨特的價值。家庭中最大的部分是生活,家庭生活內在的教育價值往往被我們忽視,而讓孩子們做飯、參與勞動,恰恰就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叢中笑認為,家庭教育應把生活教育的元素體現出來,第一個元素是價值觀。家長要思考用什麼樣的觀念、理念、兒童觀教育孩子,家庭應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關愛親人、關注社會、關心國家。

第二個要素是關系。用心和孩子溝通,對家長來說是自我修煉的過程,也將對孩子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此外,還涉及夫妻溝通、祖輩溝通。兒童生活在家庭裡,會觀察到父母的關系,和老人的關系,關系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第三個要素是氛圍。我們主張平等的、民主的家庭氛圍,孩子們可以談自己的想法、對問題的見解,可能很幼稚,但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引導他觀察世界、積極動腦子、打開心扉。

第四個要素是開放。應該讓孩子觀察時事,比如疫情這樣的災難,在人類發展史上有幾次,造成了什麼。家裡應該有個開放的空間,一家人能坐在一起聊天,表達自己的想法。家庭應該是開放的、包容的、交流的。

第五個要素是家規。應該沉澱一些家庭的文化,設立家規,家庭成員都要遵守。

自我賦能家長和孩子都需要

“自我賦能”是本次論壇的一個關鍵詞。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青少年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新影看來,自我賦能不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能力,要靠家長去培養,從家長給孩子賦能,過渡到孩子可以自我賦能。家長給孩子賦能的前提是能接納孩子,提升自我的修為,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狀態,對自己的要求高於對孩子的要求,以自己的控制力潛移默化地熏陶孩子,使之成為一個脾氣平和,有自律能力的人。

常青藤教育研究院院長李曄也認同這一觀點,“我們講賦能,首先應該是給家長賦能,再談給孩子賦能。”李曄說,雖然不少家長都見過大世面,上過好大學、名牌大學,但不一定就具備了教育能力。因為,很多家長的養育和教育的經驗,僅僅是自己的經歷,面對當下的孩子可能遠遠不夠,需要重新賦能和學習。有了這個基礎,才有助於更好地幫助孩子自我賦能。

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認為,賦能應該是廣義的。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我們上了一堂非常生動的生命教育課,她更希望給懵懂期的孩子們以生命的賦能,這需要父母處理好親情關系。家長是孩子最親近的人,要想辦法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尊重、理解、支持孩子,讓他們有安全感﹔要引導孩子學會規劃自己的生活,有好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自律,懂得珍愛生命。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長孫雲曉認為,賦能和賦權是一個整體,兒童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這不是一個選項,而是一個原則。比如,對孩子有玩的權利,他可以玩游戲,這需要家長既賦權,又賦能,允許孩子玩,又要和孩子商量好玩的時間,讓他學會自我控制,這是非常關鍵的。

馬駿也表示,自我賦能,就是要給孩子擁抱未來、走向未來的能力,因此更建議現在的教育能讓孩子從課堂走向生活,從學校走向社會,激發孩子內在的動力,幫孩子確立人生的目標,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社會支持為兒童創造美好明天

如今,我國絕大多數中小學生、幼兒園小朋友陸續復學。托教方面有很多新的政策和新的做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人口家庭司司長楊文庄在論壇上介紹,目前全國已經有近3000家托育機構備案,如果都投入使用能提供近20萬人的托育服務。但受疫情影響,正常的秩序還在建立和恢復之中。在這期間,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出台了《關於做好兒童和孕產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國家衛生健康委和教育部聯合印發《中小學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修訂版)》和《托幼機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修訂版)》,這為兒童的健康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為了將疫情對兒童,尤其是弱勢兒童的影響降到最低,針對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調查結果,基金會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對此,方晉說:“建議向貧困地區的低收入群體,特別是有兒童的家庭發放消費券或現金補助,以緩解收入減少對貧困家庭基本生活消費及兒童營養的影響等,有些得到了中央領導的批示,促進了相關政策的實施與完善。此外,基金會為貧困地區兒童早期項目團隊人員發放防疫物資,推動相關項目早日恢復﹔利用相關設備和離線的教學資源,解決貧困地區兒童居家學習的問題等等。”

方晉透露,基金會將開展農村信息化教育提升項目,縮小信息化教育的城鄉差距﹔准備將疫情防控與公共衛生知識融入現有項目中,讓農村的孩子們從小養成好的衛生習慣,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啟動陽光起點計劃,與若干貧困地區政府合作,開展0~6歲兒童早期養育和學前教育項目,實現幼有所育全覆蓋……

在苑立新看來,疫情為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們呼吁賦予教育更深的人文關懷,引導兒童體察他人的處境,關心他人的冷暖,共情他人的命運,培養人文精神。”他說,疫情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了家庭教育中的各種問題和不足,而工作和家庭的沖突是當下很多雙職工家庭面臨的困境,制定執行家庭友好型政策,給家庭增權賦能,提供切實可行的支持勢在必行。

對於營造兒童健康成長的環境,叢中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加強社會支持。一是建機制。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攜手社會各界,從頂層設計上構建家庭教育的機制,搭建平台,吸引有愛心的專家、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投入其中。二是提質量,研究者應該把最權威、最科學的家庭教育的知識,兒童的成長規律傳授給家長,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三是保服務,構建便利的服務體系,送家庭教育到社區和基層服務點,讓家長一出門就能夠了解到最基本的服務。

“教育是一塊雲推動另外一塊雲,一個靈魂影響另一個靈魂。全社會都來關注兒童,孩子們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叢中笑說。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