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我國百余所高校做了什麼

2020年06月08日09:06  來源: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張蓋倫

6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它真實記錄了中國抗疫的艱辛歷程。白皮書指出,過去幾個月,我國在防控和救治兩個戰場協同作戰,充分發揮了科技支撐作用。

如今回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出的考卷,中國能夠快速解題,離不開以各種形式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高校團隊。他們迎難而上,多線作戰。他們的拼搏奮斗,也成為一堂堂面向廣大學子的生動思政課。

在一線和病毒交手

和死神纏斗的一線,是百余所高校附屬醫院醫務人員的主戰場。

僅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的13家附屬醫院,就向一線投入了4萬余名醫護人員。全國還有來自138所高校附屬醫院的1.4萬余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

治病救人的同時,他們也緊鑼密鼓尋找藥物,創新救治手段。

浙江大學、中山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大學等10余所高校的專家,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方法,從大量關聯在用藥品中,篩選出了一批潛在抑制劑,部分已被証實具有臨床治療效果。

中山大學率先提出磷酸氯喹治療方案,浙江大學經篩選和體外細胞實驗,提出阿比朵爾有較好的抗新冠病毒效果,這兩種藥物均入選我國第六版、第七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院士率先提出中醫藥進方艙,華中科技大學的“同濟咖啡”金葉敗毒顆粒、“協和紅茶”中藥復方藥也在臨床中發揮了作用。

救治重症患者,是此次抗疫的難點。同濟大學研究了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輔助治療的相關方案,浙江大學則嘗試在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使用人工肝技術,均在臨床上取得較好效果。

加快新藥和疫苗科研攻關

早在2月1日,教育部就發出專門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快開展科研攻關。

百余所高校圍繞檢測試劑、藥物研發、疫苗研制集中攻關,產出了一批優秀成果,支撐了全國乃至全球的疫情防控工作。

在病毒檢測方面,教育部重點組織了23所高校從核酸、抗原、抗體檢測的不同技術路線開展持續攻關。上海交通大學迅速聯合企業展開行動,開發出了新型冠狀病毒全自動封閉檢測平台及PCR檢測試劑盒,第一批通過國家藥監局審批,並投入臨床一線使用。

重慶醫科大學研發出第一個獲批上市的化學發光法抗體檢測產品﹔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研發出多病原檢測產品,可同時檢測包括新型冠狀病毒在內的多種呼吸道病毒﹔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聯合相關企業研發的一系列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產品通過歐盟、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際認証,已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使用。

對特效藥的攻關,也在推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等高校已從新冠肺炎康復期病人血液中分離出了對新冠病毒具有很高中和活性的抗體,正在探索抗體治療新路徑。

在疫苗研制方面,多所高校科研團隊快馬加鞭,重點從流感病毒載體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和核酸疫苗4條技術路線並行推進,協同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已陸續申報臨床試驗。

轉化科技成果提供新服務

疫情期間,醫療服務機器人“小珈”在武漢雷神山醫院上崗工作,靈活走動於各個病房消毒殺菌。這支機器人部隊的背后,是武漢大學科技工作者的加班加點。

同濟大學牽頭研發的疫情防控智能識別系統,可快速評估人流中個體感染者風險﹔清華大學聯合企業快速搭建了疫情實時態勢感知與分析系統,服務於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20多個省市﹔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運用大數據技術搭建疫情傳播模型,對疫情防控進行評估和預測。

高校也在不斷為抗疫戰場“上新”。

華中科技大學在一周內為多家企業設計出80多條高速全自動平面式口罩生產線,解決疫情初期口罩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生產企業迅速試制完成了“一次性防飛濺隔離巾”,為醫務人員提供創新式安全防護﹔它還聯合企業火速研制出“移動式醫療垃圾焚燒方艙”,很快在武漢防疫一線投入使用,每日可焚燒、無害化處理醫療垃圾5噸……

面對疫情,人類唯有戰而勝之,別無他路。我國高校也將繼續為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貢獻智慧和力量。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