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路村村民在插秧。 |
本報訊 5月31日,湖潮鄉馬路村村民將一株株紅米稻稻苗插入田中。今年起,該村開始推廣種植紅米稻。
馬路村是湖潮鄉遠近聞名的產米村。該村土地肥沃,種植水稻歷史悠久。近年來,為加大發展村集體經濟力度,增加村集體收入,拓寬群眾致富渠道,馬路村結合當地實際,在充分聽取當地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徑,並於今年推廣種植紅米稻。據介紹,紅米稻屬古老的原生態稻種之一,產出的米紅而不艷、清秀細長。蒸煮后的紅米含有獨特的清香,嚼之甘甜,余味良好。
“以往村裡大多種的是普通稻米,每畝產量約1200斤。如果市場價格不夠理想,當年的日子就會過得緊巴巴。現在種的紅米稻雖然產量低一些,但是價格高,再加上我們村自然條件好,稻苗又是村裡免費發的,所以我家今年種了7畝紅米稻。”村民徐家平說。
馬路村駐村干部彭昌柱算了一筆賬,從前期試種來看,馬路村土地肥沃,一畝地正常可產紅米稻700斤左右,最少也有400斤。現在全村種了100畝紅米稻,以現行的市場價估算,種植戶一年平均可增收5000元左右。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探索,帶領群眾走出一條發展高效、優質、特色的立體農業發展路子,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並努力打造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稻米品牌,讓產品走出大山。”彭昌柱說。(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梁俊鵬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