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宛的網課挑戰和學生筆下140多個春天

2020年06月05日13:02  來源:貴州日報
 

文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彭芳蓉 圖 受訪者提供

楊宛,作家、貴州商學院文化與藝術傳媒學院副教授。

“親愛的同學們:新春好!我是楊宛,你們的大學語文老師……”2020年2月22日,一個與“愛”諧音的日子,楊宛坐在書桌前,在電腦上寫下一封信。這封信的收件人是223名與她素未謀面的學生,如果不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兩天后,她原本能和貴州商學院旅游學院這群學生在大學語文課堂互相說一句“你好”。

一個月后,楊老師的微信朋友圈,開始頻繁更新一些與春天有關的詩文和鄉村生活的圖片。文字略顯生澀,圖片也談不上專業,奇妙的是,她的不少朋友都成了這些詩與圖的“粉絲”,還時不時地“催更”。“你的學生好詩意!”一文友評價道。

這些圖片和文字是楊老師學生的網課作業,如今已收到140多件。網課,從完全陌生到學會運用,再到完全融入自己的教學方法,楊宛在這個“看不見的課堂”上,交給學生們打開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的另一把鑰匙,而學生們則以圖文中的140多個不重樣的春天回贈她。

這一切對我來說很陌生

疫情的影響,讓人們的生活改變了軌跡。留在家上網課的學生,反而因為困守家中看到了與過去不同的春天,在一周一次的語文課中,學生們發現語言之美,也獲得了觀察生活的另一種角度。

這網課開展得其實並不容易,畢竟對於習慣了面對面教學的老師和學生,網課這種看不見對方的形式,無形中拉遠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很可能難以集中精神。

網課開始推行時,網絡上出現了不少調侃段子,也有親友向楊老師“潑冷水”:“網課看不見對方,你甚至不知道學生會不會打完卡之后就溜了!”面對種種自己從未經歷過的情況,楊老師心情其實很復雜:“我教書這麼多年,卻第一次接觸這樣的教學方式,網課平台怎麼用?網絡教學該怎麼調整方法?這些對我來說都很陌生。”

后來,楊老師成了網絡平台使用培訓上提問最積極的人,這個無法和學生當堂交流的“虛擬課堂”,搞得她有些暈頭轉向。

“網課如果僅僅停留於網上教學,不管是直播還是其他形式,其效果都只是差強人意,須得教師經過認真准備,精心設計,再輔以線下走心的作業和講評,才有可能達到較好的綜合教學效果。”她思考良久,決定先寫一封信,作為與學生們的“見面禮”。

或許是這封信起了作用,雖然隔著屏幕,學生們卻對這位未曾見過面的老師產生了熟悉感,之后的教學,自然也順利得多。

語文會陪伴你一生

疫情期間,“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和“武漢加油”這兩句話在網絡上引起了熱烈討論,楊老師利用這一熱點切入,開始了她的第一次網課——讓大家一起探討“什麼是語文”。

“不少學生非常理性,他們認為雖然‘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很優美,但更適用於朋友之間,而‘武漢加油’也並非沒有典故。”學生們對熱點的興趣頗高,想法也有不少,楊老師的第一次網課就有了收獲。“語文和文學不完全一樣,你可能不會從事文學工作,但語文卻會陪伴你一生。我也是普通話測評員,所以一開始,我會從文字的美、音韻的美等方面讓學生進行比較。通過討論和比較,大家達成一種共識:漢語詞匯豐富、音韻優美,我們能用這樣的母語,是值得驕傲的事。”

“什麼是語文”這個話題,有210人參與了討論,學生們的用心,給了楊老師足夠的信心。之后,她又在后來的課程中陸續布置了“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請您薦詩)”“共建精神補給站(推選先賢的至理名言)”等話題,學生們的熱情日益高漲。

楊老師設計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最能體現漢語音韻之美的《詩經》和《楚辭》,通過朗誦、釋義,以及結合現實生活場景的解讀,經過近一個月的教學,學生們對語文也有了“感覺”。

“請用詩意的眼光重新去觀照你的生活,從司空見慣中發現新意和亮點,從平凡瑣碎中見出溫暖和美好。”在一次講完楚辭《山鬼》的網課后,她給學生們定了題目——“這個春天值得記憶”,要求學生們用文字和攝影圖片,記錄這個春天的所見所思所行所感。

這一次,她收獲了不少驚喜。

學會發現自然與生命的不同

天氣逐漸轉暖,陽光穿過窗戶洒向書桌,告知春天已進入最生機勃發的階段。

題目發布之后,學生們的作品也陸續發回,受疫情之困,隻能在小區裡找找春之痕跡的楊老師,從學生們的圖片和文字中,看到了140多個不一樣的春天。

光是花就有許多種:明亮的油菜花,鮮艷的映山紅,清婉的梨花,柔媚的櫻花……看完學習平台上百花爭艷的春天,學生們又分享了這個春天裡最鮮活的生活:有人在趕採明前茶,有人摘到一捧小草莓,有人在放牛時摘一朵小花戴在耳邊,有人呼朋引伴去山上游玩……

一個學生發了一張天台上一隻小狗對著幾張空椅子晒太陽的照片,楊老師點評:“如果椅子上坐著人會更有趣。”學生立刻回復:“大家都去田裡抓魚了!”雖然沒來得及再拍到抓魚的照片,最后卻有另一個學生奉上一張家裡做魚的圖,從互動到照片,鮮活生動,全是生活的滋味。

作品越來越多,楊老師聽到的故事也越來越多:有同學為了拍到好的圖片,一整天都在仰望天空﹔有女同學獨自帶著家裡的狗,爬到山頂一路尋找好風景,把頭發都挂花了……“可能每個同學都有他特別的故事,正好可以作為下一次作文題目——‘圖片背后的故事’,或者是,‘尋找春天的路上’。”如此一來,楊宛的每一項作業之間都有了相承關系,討論和訓練構建就更為系統、科學,她一套網課教學方法已在實踐中逐步成型。

“我之所以對旅游學院的同學如此上心,是基於他們未來或將從事旅游行業,而旅游又是貴州主打名片。所以我希望這些孩子們能夠懂得用他們的眼睛去發現美,用文字和語言去表現美,同時能夠有能力去傳播美,成為貴州形象的合格代言人。”對於旅游學院的學生而言,發現美也是一種必備能力,她希望用這種“走心”的方式給他們提供一種角度。

現在,楊老師平均每天會發一條學生筆下和鏡頭裡的春天,學校也與她溝通,計劃將部分作品在學校官方微信號等平台進行展示。如今,“讓詩心照亮生活,這個春天值得記憶”或許已不單是一個話題,其背后還承載了特殊時期、特殊教學方式之下,一個教師的思考和探索。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