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一切代價,拯救每個生命,中國做出的,是看似至簡、實則至難的選擇。“人民至上”不是冠冕堂皇的口號,而必須要在“事上見”,在關鍵時刻的抉擇中見,在看得見摸得著的行動中見。嚴峻疫情對各國都是大考,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執政理念的試金石。
6月2日,湖北省武漢市通報集中核酸檢測排查結果——通過半個月“大會戰”,全市共檢9899828人,總計9億元支出由政府承擔。“寧願全城搜遍,也不放過病毒”,一場“應檢盡檢、願檢盡檢”的核酸篩查,換來了全國人民的放心、武漢人民的安心,再次見証了中國戰疫“人民至上”的成色。
武漢是戰疫前線,更是決勝之地。如今,這座大城終於全部成為低風險地區,九省通衢之地正恢復往昔的無限繁華。回首戰疫,封城76天,近千萬人生活按下“暫停鍵”,“隔一座城,護一國人”﹔舉國馳援,英雄逆行,4.2萬醫護人員接續支援武漢﹔生命至上,從出生僅30小時的嬰兒到108歲的老人,一個都“不拋棄、不放棄”……武漢的艱苦歲月,是全國的戰疫縮影,武漢的“戰疫數字”,記錄著英雄之城的擔當奉獻與浴火重生,也記錄著英雄國度的赤誠情懷與堅強力量。黃鶴樓白雲悠悠,長江水濤聲依舊,武漢復蘇的脈動,成為這個初夏中華大地上最生機盎然的風景。
面對“二戰以來人類最大危機”,中國為什麼能一個多月就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兩個月左右就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三個月左右就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為什麼能實現患病率、病死率全球最低?“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就是一切答案的核心。不惜一切代價,拯救每個生命,中國做出的,是看似至簡、實則至難的選擇。前所未有、世所罕見的救治規模和防控力度,不計其數的人財物力投入,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力量,兌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諾言,而對個體生命的無限珍視,又最大程度激揚了14億國人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
“人民至上”不是冠冕堂皇的口號,而必須要在“事上見”,在關鍵時刻的抉擇中見,在看得見摸得著的行動中見。嚴峻疫情對各國都是大考,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執政理念的試金石。在橫向對比中,中國在醫療資源等多方面其實並不佔優,但我們有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政黨,有一個“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政府,有一支關鍵時刻拉得上、打得贏的隊伍,有萬眾一心、守望相助的人民。相較於某些發達國家無所作為等待“群體免疫”,或主動放棄甚至干脆要求老人、窮人做出犧牲,或不惜數據造假強行重啟經濟,中國方案是想方設法、應收盡收,循序漸進、恢復秩序。數據顯示,自疫情暴發至3月13日,全國各級財政安排的疫情防控投入達1169億元,救治一位重症病人的花費超過70萬元,全部由政府承擔。“我們做到了把人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雖然經濟上損失很大,接近停擺,但是換來了老百姓的平安,這個是對的。”鐘南山院士的感慨引發輿論場中無數共鳴。
病毒不信口頭功夫,也不理政治斗爭。迥異的戰疫姿態、理念考量,注定帶來不同結局。當一些國家的疫情反反復復平台膠著,甚至陷入“抗疫”還是“抗議”的一地雞毛中時,作為被疫情最先突襲的國家,中國已完全走出泥淖,衛星圖片裡,城市群燈光燦若星河,電子地圖上,流動線條成倍增加,再看身邊,熱鬧的煙火氣日漸升騰,校園裡又響起琅琅書聲……經過疫情洗禮,中國人心氣不減不散,反而更加充滿希望、充滿激情。就連國際媒體也觀察到,“中國先於世界其他地區重啟經濟,復蘇步伐不斷加速,給新興經濟體帶來了希望”。
戰疫宛如“現場直播”,將中國置於聚光燈下。這場危機,讓國人對腳下這片熱土有了更多的理解、認同與信心,也讓國際社會有了新的機會認識這個真實的東方大國,認識那些支撐中國屹立東方的深層原因。前些年就把核心話語從“自由民主政體”切換到“國家能力”的學者福山,進一步觀察到,“決定國家抗疫能力的並非政體類型,而是公民是否信任他們的領導人,以及這些領導人是否領導著一個稱職而有效的國家”。在大災大難、大事大考面前,中國行動之迅速、之徹底、之負責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對於國家的熱愛、信任和支持,也成為我們贏得所有“光榮戰役”不可忽視的力量。
“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以人為本、人民至上,這個歷經風雨而生生不息的國度,一定能闊步向前,贏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勝利。(胡宇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