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職教:邁開大步向前走

2020年06月04日09:18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張凌

5年前與習近平總書記見面的情景,李明楊終生難忘。

他現在是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一名教師。5年前,他18歲,還是該校數控專業的學生。

那一天是2015年6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清鎮職教城貴州機械工業學校(現為貴州裝備職業技術學院中專部)考察。李明楊制作的鋁合金棋桌模型“赤心報國”,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和鼓勵。

“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說,各行各業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大家要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習近平總書記的勉勵,讓李明楊看到了希望。

“就讀職業學校的目的,就是要學會一技之長,掌握在社會上生存的本領。”李明楊說,“我特別注重學生實操、實踐能力的培養,養成‘技精於勤、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從教近4年,李明楊對職業教育也有了更深的體會:“走產教融合之路,與企業接軌,將實際的生產、管理、質檢等經驗,融入到教學中,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術、適應未來的工作。”

近年來,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相繼與興富祥、大連機床、廣州數控、富士康、360等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包括開設訂單班、冠名班,把生產現場當課堂,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教學水平和質量有了質的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到我校考察時的講話,一直激勵著我們。我校始終牢記囑托,堅持一手抓教學、一手抓管理,規模與內涵並舉,走新路、創新高。”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德恩說。

“真的很幸運,我遇到了好政策、好學校和好老師。”在清鎮職教城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記者碰到2018級“三都水族中天精准脫貧訂單班”學生陸耀文,他的家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務朝村,是當地建檔立卡的精准扶貧戶。他所在的“訂單班”學生,不僅學費全免,每個月還有600元的生活補助。畢業后,他們就將到與學校合作的訂單企業就業,“工作穩定、收入穩定。”

“為保証扶貧政策的精准性,學校黨委舉全校之力,深入貧困地區和合作企業走訪考察,了解他們各自所需,然后在招生、幫扶、培養、就業等各個環節,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幫扶政策。”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楊志宏介紹,學校還設立了獎、免、助等多種資助項目,讓貧困學生“拎包就讀”。

目前,清鎮職教城招生辦學的學校已有14所,在校師生約12萬人,開設專業324個,200余家省內外企業通過訂單培養、頂崗實習、合作共建等方式與各院校開展合作。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清鎮職教城建成教城互動、產教互動、職教改革、技能培訓的引領區、創新區、示范區”的目標定位,清鎮職教城計劃入駐院校19所,總建筑面積將擴展到400萬平方米,在校學生規模達到15萬人。

清鎮職教城的發展是貴州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近年來,貴州職業教育緊緊圍繞決戰脫貧困攻堅、決勝同步小康這個大局辦學,全力實施扶智計劃、自強行動、造血工程三大行動計劃,助推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

在全國率先實施教育“9+3計劃”,實行三年免費中等職業教育,對貧困家庭學生精准資助、應助盡助。2015年以來,累計資助116萬人次,發放省級財政專項資助35.78億元﹔

建立省市縣校“四級聯動”機制,每年組織省級優質職業院校和“百校扶貧基地”面向深度貧困地區開辦精准脫貧班,年招生萬余人﹔

創新組建職業院校“校農結合”聯盟,推進聯盟院校在採購貧困地區農產品、貧困生招生培養、產業扶持、農村實用技能培訓、基地建設等方面與貧困地區精准對接﹔

……

2020年,貴州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再加碼。本月,貴州又增3所高等職業學校——貴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貴州財經職業學院、貴州民用航空職業學院獲教育部備案。

聚焦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圍繞煤、電、煙、酒四大傳統支柱產業,以及交通、旅游、電子信息等快速增長產業,貴州職業教育與各產業園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發展,全省54所職業院校入駐產業園區辦學,有力促進了“貴州制造”向產業鏈中高端提升。

近兩年,貴州職業院校年均培養輸送技術技能人才23萬余人,畢業生在省內就業比例由10年前的30%上升到70%。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職業教育學校累計培養輸送技術技能人才180萬人,培訓1000萬人次,為貴州經濟發展、脫貧攻堅提供了強勁人力資源支撐。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