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統籌城市治理

2020年06月04日10:08  來源:南方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6月2日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推動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這為統籌解決現代城市治理難題,系統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為各級政府更加精准有效地推動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發展迅猛,城市規模不斷擴張,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由此所導致的城市病也給城市治理和城市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擾和挑戰。因此,如何因應城市發展的變化及需求,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已經成為一個亟待思考的現實問題。早在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就曾明確指出,城市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要堅持集約發展,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立足國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統籌上下功夫,在重點上求突破,著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為此,會議針對城市發展的現實問題提出了“一尊重五統籌”的城市工作思路:即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統性﹔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提高城市發展的持續性﹔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提高各方推動城市發展的積極性。這與“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內涵是不謀而合的。

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其核心要旨在於強調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整體性。在具體實踐中,要在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各個環節遵從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為此,必須做到三個堅持:

一是堅持規劃統領,切實做到城建工作一盤棋。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等諸多領域,這就要求我們在城市建設中必須根據城市及所在區域的具體情況,對城市的用地、道路、公共空間和景觀特色等作出科學合理的安排,進行科學的城市建設規劃。一個好的規劃不僅是城市建設的綱領,也是城市建設的依據,更是城市競爭的資本。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輪驅動”,進一步增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要把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防止“攤大餅”式擴張,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

二是堅持協同發展,不斷提升超大城市資源配置和輻射能力。各級城市政府應跳出傳統地域的限制,運用更具戰略性的思維和眼光,通過促進城市多中心發展,協同處理城市治理的難題。超大城市往往具有強大的綜合實力、區域服務能力、經濟影響力、資源調動力和創新推動力,應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周邊城市協同發展。為此,對內要優化功能布局,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一方面,要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包括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城鄉社會治理一體化、城鄉產業布局一體化、城鄉生態建設一體化、城鄉資源配置一體化、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就業保障一體化等。通過制度創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優化各區功能和空間布局來實現中心城區與周邊城區之間的融合發展。另一方面,要拋棄傳統的單一功能分區模式,採用基於地域特點的綜合規劃對城市各區域進行科學分工,適度疏解中心城區功能,實現都市區內部功能重組和平衡發展。對外則要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城市群的協同治理。國內外實踐証明,採取組團式發展的城市結構,形成優勢互補、合理分工、高效運作的城市分工體系,是一種有效的城市化發展模式。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須在綜合發展觀的統領下,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宏觀布局,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補、協調發展,最終形成“同城化”發展戰略,實現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是堅持整體治理,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這也是以人民為中心城市治理理念的具體體現。隻有讓居住在城市裡的市民感覺到他們與這個城市是一體的,城市工作才能得到市民發自內心的擁護和支持。要做到共建共治共享,就需要主動吸納公眾廣泛參與城市建設和治理,如通過建立議事協商制度、開展公共決策討論等多種渠道聽取公眾意見。政府要努力從微觀、具體的管理中抽身出來,注重向綜合協調處理轉變,要積極主動放權,為市場和社會讓渡治理空間。同時,積極推動城市發展成果共享。城市治理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堅持問需於民、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切實增加公眾在城市治理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努力構建一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城市治理共同體。(萬 玲)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