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部扶貧協作典范

青島紅星“企業+就業+產業”脫貧模式

2020年06月04日15:24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青島與鎮寧,一個在黃海之濱,一個在苗嶺山脈。

1995年,當青島紅星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青島紅星)毅然決定“西進”貴州、扎根鎮寧時,就將這兩個相聚2000多公裡的地方,緊緊聯系在一起。

從沿海到山區,從城市到農村,從轉型到協作,青島紅星開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扶貧戰役,打造了東西部協作的典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

24年間,青島紅星在鎮寧的實踐証明,將東部企業的品牌、技術、經驗優勢,與西部地區的豐富資源相結合,由最初單向的企業帶動,發展到經濟合作、產業對接、互利共贏的新階段﹔從單一的投資幫扶,發展為“企業+就業+產業”的脫貧模式﹔從單純的企業行為,發展為政府、企業、社會合為一體的協作機制,實現了由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升華,譜寫了東西部協作共贏的燦爛篇章。

成品展示

一群人的變遷:從5800元增長到6萬元

在群山環抱、綠樹掩映下的廠區是一片繁忙景象:運送原材料、產成品的車輛往來穿梭,生產車間機聲轟鳴,穿戴整齊的企業員工忙碌其間。

“我從籌備建廠的時候就在紅星工作了,那時候還只是一個電焊工。”紅星發展高純鋇生產車間主任沈寬林回憶道。從電焊工到今天的生產車間主任,沈寬林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一年有十多萬的工資收入,在鎮寧買了房子、車子,把父母孩子都從老家接了過來。”沈寬林樂呵呵地說。

像沈寬林這樣由紅星發展培養出來的本地干部,還有很多。“1996年建設初期,我作為鎮寧本地的退伍軍人,被紅星發展優先聘用入職。”紅星發展人力資源部副部長盧家文回憶道,“剛進入公司的時候,什麼都不會,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安保人員。”經過20年多年的培養,盧家文從保衛科、重晶石礦山管理、煤礦管理、人力資源部等多部門的一線職工成長為一名中層管理人員。

“1995年,公司還在修建廠房的時候我就退伍入職了,那時候在工地上啥都干,哪裡需要就往哪裡走。”紅星發展安全部副部長羅啟進回憶道。

“當時在工地上,不僅是我們在干,公司的領導干部也是親力親為和我們一起干活,這種齊心協力的奮斗精神,讓我堅定了在公司發展的決心。”羅啟進坦言,在隨后的20多年裡,羅啟進被派到不同的廠區歷練,每到一處都有定期的指導培訓,這讓他實現了從一名普通工人到技術工人的轉變,最終成為了紅星發展的一名管理人員。

“鎮寧是我的第一個家,部隊是我的第二個家,而紅星發展就是我的第三個家。”羅啟進深有感觸地說道。

“一人進紅星,全家齊脫貧,二人進紅星,全家奔小康”,這是在鎮寧當地人人皆知的一句口號,依靠紅星改變人生,成為鎮寧當地群眾的願望。

據貴州紅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陳頻介紹,從紅星踏進鎮寧開始,就把“扎根鎮寧,優先聘用當地人,大力培養當地人才”作為一項基本發展理念,如今在紅星發展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近2000人,90%的職工為當地人,70%的管理人員為公司培養的本地人才,紅星發展鎮寧公司員工年均收入已從建廠之初的5800元增長到目前的6萬元。

發展中的貴州紅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個地方的發展:從一片荒蕪到產業集群

紅星發展深扎鎮寧20余年,不僅推動了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更是為鎮寧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而勃勃生機。

“可以說,紅星發展落地鎮寧以后,給我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距離紅星發展100米的街面上,一家餐館裡來往食客絡繹不絕,餐館老板李大勇樂呵呵地說起了他與紅星發展的故事。

“以前呀,我們這個地方人又窮又閑,偷盜的事情特別多。”今年63歲的李大勇是地地道道的鎮寧丁旗人,過往的丁旗可謂烏煙瘴氣,但自從紅星發展落地后,一切都改變了。

“紅星發展來了以后,優先聘用本地人,大伙有活干了,腰包鼓起來,風氣就越來越好了。”看著家鄉的風氣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富裕,2012年李大勇一家人開起了餐館,而餐館的客源大多是紅星發展的員工。

“我這個餐館呀,完全就是因為有紅星發展的支撐才能經營下去,對此我心裡也很感恩。”紅星發展帶來了新生活,如今李大勇餐館每日的營業額在2000元左右,在家門口過上了小康生活。

紅星發展附近的街道曾是一片荒涼,而隨著紅星發展的到來,大大小小的共有十余家餐館拔地而起,往來車輛川流不息,一派勃勃生機。

“紅星發展對於當地的帶動,不僅體現在就業和產業上,更體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陳頻說,紅星發展是通過收購鎮寧的已搬遷軍工廠的廠房改造而成,盡管操作上要比建立全新企業復雜,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非常顯著。

從經濟效益上看,這種模式盤活了破產企業存量資產,同時也降低了投資成本,減少了浪費和重復建設﹔從社會效益上看,投資所在地通常工業經濟基礎薄弱,就業機會很少,原搬遷企業的職工被吸收到新企業中來,大大減輕了社會負擔,有助於穩定﹔從環境效益上看,盡可能地利用搬遷企業已經佔用、無法復耕的土地,大大緩解了經濟增長與保護土地的矛盾。

隨著紅星的發展,產業鏈在不斷向高技術、精細化、高附加值延伸,同行業、上下游行業企業也隨之不斷聚集形成產業群,從而帶動了所在地相關產業的升級。在紅星發展的帶動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紛紛落戶,形成產業集群,集聚效應不斷擴大,成為鎮寧發展新引擎。

貴州紅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職工學習教育活動

一個企業的壯大:從轉型發展到國內頂尖

青島紅星是一家具有近七十年歷史的國有大型生產企業。

上世紀90年代,面對市場競爭的需要,為培植新的增長點和多元化發展的戰略,青島紅星作出到西部投資創業的決定。

1995年,青島紅星花350萬元買下貴州省鎮寧縣龍岩飛機制造廠全部廠房、設備,利用各方籌集的8000多萬元資金,組建成立4.5萬噸的鎮寧紅蝶鋇業公司。

“此前鎮寧的大部分重晶石資源未被開發,或者僅有少量被打成礦粉、甚至直接將原礦銷售出去,附加值極低,每噸隻能賣一二百元,資源價值得不到應有的發揮。”陳頻談到,紅星發展是貴州第一家利用重晶石生產碳酸鋇的企業,工業產品的價值是原礦的10多倍。隨著公司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公司不斷開發出用於高檔陶瓷、液晶玻璃面板、電子材料等的高純產品,價值又提升數倍。

落地鎮寧后,青島紅星將多年積蓄的力量在西部廣闊的舞台上釋放,牢牢抓住當時CRT電視快速向中國轉移的歷史機遇迅速壯大。通過三個階段不斷地調整改革,1999年,貴州鎮寧紅蝶鋇業公司整體改制組成了貴州紅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經中國証監會批准,紅星發展股票獲准在上海証券交易所上網發行,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文/圖 吳兵)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