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日前公開的一段視頻裡,有三輛越野車輪番豪橫漂移,在“亞洲最大鈣華灘”上碾壓出一道道慘不忍睹的胎痕。不遠處的“機動車輛禁止入內”的藍色警示牌被視為無物。《中國國家地理》曾這樣評價四川省康定市甲根壩鄉亞攏溝的鈣華灘:它“總長約6500米,寬約200米”,“比著名的黃龍鈣華灘面積還要大。而且這片鈣化灘不僅體量大,顏色也非常特殊,與一般鈣華灘的白色或黃色不同,這片鈣華灘呈現出由淺到深的紅黃色、橙色乃至紅色,蔚為壯觀”。
以區區之人力,碾壓歷經億萬年而成形的自然奇觀,已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害。專家說,鈣華灘由含有大量礦物質的水流在地表產生化學沉澱后形成,“生長速度”異常緩慢,一年最多“長出”幾毫米厚。“一旦遭到破壞,幾乎無法修復”。
其實,我們非常不情願以這種方式去了解一處自然奇觀。當我們獲知消息時,它已風光不再。我們也非常反對以這種方式去炫技——拿自然奇觀當背景板,炫耀的隻有無知和愚蠢。說一千道一萬,我們常常對那些絢麗奇觀背后的大自然,太不了解,太缺乏敬畏。同時,我們卻常常對人自身的一點點所謂“進步”,自我感覺太過良好,良好到目空一切、隻剩下自己。如果地球隻剩下人力創造的景觀,那這個世界該是多麼乏善可陳、了無生趣。
我們須從該事件中吸取哪些教訓?首先,要提升公眾對自然奇觀的認知。人們不但要了解它的形成機理,還要了解它得以延續的歷史和傳統。二者兼顧,人們才能由此認識到時間和自然的力量,才能意識到保護的價值和意義。其次,要系統提升科學保護的實效。以土耳其的“棉花堡”為例,同樣是世所罕見的鈣華灘,當地政府為保護這處世界文化遺產,一方面對周邊天然泉水有計劃地管控起來,一方面要求游客必須赤腳參觀,以防鞋底磨損那裡的石灰岩。這些舉措值得借鑒。
最后,要提高違法違規的成本。這次康定鈣華灘被破壞之所以引起網友討論,和當地不痛不痒的“嚴格處理”有關。對構成犯罪的破壞損毀行為,必須運用法律給予嚴厲的懲戒。可以考慮採取公益訴訟的方式,讓違法者付出代價,形成有效震懾。唯有追責上不馬虎,保護自然奇觀的努力才不會付諸東流。 (丹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