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善意經不起一再虛耗

2020年06月03日09:06  來源:北京日報
 

  近日,一博主發帖稱“女兒遭老師體罰吐血”,引得眾多網友聲討涉事教師。然而,事情很快來了個180度反轉。經當地警方核實,博主劉某系故意編造虛假信息,通過注冊微博、微信賬號方式,冒用其他家長身份惡意散布傳播,並雇請水軍進行網絡炒作,目的就是為了迫使學校開除老師、索要賠償。目前警方已依法對劉某採取刑事拘留。

  如今再看帖子裡的描述,“體罰生病學生致其吐血”“收取6萬現金和高檔禮品”“威脅毆打家長”……一個個字眼觸目驚心,和教師這個職業身份放在一起,更顯得面目可憎。在這種極具煽動性的文字下,社會情緒極易被點燃。這種行為完全是在拿孩子博眼球,利用同情心求關注,也難怪真相大白后,大伙兒除了倍感荒唐,更有一種被利用的憤怒。

  眼下,社交媒體早已不僅是交流平台,更成為輿論集散中心。近些年,不少大事小情通過輿論關注得以推進解決,但也催生了煽動公眾情緒以滿足私利的問題。比如,此前某女子發布視頻哭訴遭人長期騷擾,不少網友為其擔心,可警方調查發現其言論全為杜撰﹔曾熱傳一時的某幼兒園虐童事件,最后也被証實其中有大量惡意謊言。類似情況頻繁發生,不僅會給相關人員或單位帶來極大困擾和壓力,更是在一次次消耗公眾熱情,消解社會善意。

  遇事多讓新聞飛一會兒,不急於“站隊”,應當成為當代人必備的媒介素養。鏟除謠言滋生土壤,保護正義不被褻瀆,還需強化法律震懾。我國法律規定,“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應當認定為“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著眼現實,網絡造謠並不少見、故意生事的也大有人在,可很多時候,隻要影響不大,無非是禁言幾天、關閉賬號了事。從這個角度看,提高違法代價才能給恣意妄為者劃出紅線。

  當然,“體罰”之謠能形成如此規模,與涉事家長雇請他人進行網絡炒作不無關系。當“造謠生意”愈發成為一種產業,揪出並嚴懲背后推手,也是讓網絡空間重現清朗的抓手所在。(鄭宇飛)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