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慎終如始、再接再厲,持續抓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決不能讓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盡棄。”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北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著眼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結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針對突出問題,就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作出整體謀劃和系統部署,為我省進一步鞏固戰疫成果、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和水平指明了方向。
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近年來,貴州加快補齊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短板,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建立適應現代化疾控體系的人才培養使用機制,不斷筑牢人民健康安全線,也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堅實保障。
科學防治 奪取戰疫全面勝利
第一時間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
第一時間成立省疫情防控領導小組﹔
第一時間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
……
5月22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貴州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少波在發言中用15個“第一時間”介紹了貴州疫情防控舉措。
15個“第一時間”既是貴州打贏疫情阻擊戰的硬核戰法,也是貴州近年來不斷夯實和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成果展示,更是貴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生命至上的有力見証。
在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貴州以防字為要,治為手段,迅速構建起查、防、控、治、保、導“六位一體”防控體系,橫到邊、縱到底,堅決遏制疫情擴散蔓延。
“治”為打贏疫情阻擊戰提供有力保証。
從聘請鐘南山院士為顧問,到全省迅疾抽調專家組建救治特戰隊﹔從四級遠程醫療系統連線會診,到在線開展醫務人員培訓……貴州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計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
3月16日,全省本地病例在院治療確診新冠肺炎患者實現“清零”,貴州戰疫取得階段性勝利。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戰疫成果來之不易,決不能讓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盡棄。
為此,貴州壓實轄區、行業部門、單位、個人等各方責任,嚴格落實“六類重點人群”防控,筑牢防控銅牆鐵壁。
從“健康碼”到“雲辦公”,從社區橫幅到農村大喇叭,從關閉景區到預約旅游……這些健康“新風尚”不僅可以鞏固疫情防控成果,減少公共衛生等領域的隱患,也有利於未來的社會治理。
“使用公筷、文明用餐、健康生活。”在貴陽市街頭,類似這樣的宣傳語隨處可見。
“您好!請戴好口罩。”市民上公交時,司機總不忘提醒乘客。
“勤洗手、多通風、減少聚集活動、不隨地吐痰……”成了最時尚的話題。
……
在貴州,疫情帶來了一場觀念的變革,讓人們的健康生活意識大為增強。
夯實基礎 保障公共衛生安全
5月27日,記者走進位於貴醫附院急診科大樓的貴州省緊急救援中心指揮調度中心,大屏幕上可以清晰看到救護車實時位置,每輛救護車均裝有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無線通訊系統。
每輛救護車均配備心電圖機、心電監護儀、呼吸機等急救設備,還可以通過車載無線通話系統隨時聯系醫院急診室、急診手術室、住院部病房做好急救准備,使患者進入醫院立即就能接受治療,極大地保証了“黃金一小時”,提高了急診患者的救治質量。
這是貴州憑借不斷完善的交通體系和迅速發展的大數據產業,加快構建山地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生動實踐。
今年3月初,在全省衛生健康系統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脫貧攻堅暨2020年度衛生健康工作視頻會上,一份貴州公共衛生成績單格外亮眼:
貴州成為全國第九個消除瘧疾的省份﹔
山地緊急醫學救援體系逐步完善,初步建成省級緊急醫學救援指揮調度中心指揮大廳,不斷豐富緊急醫學救援手段﹔
婦幼健康工作成效明顯,市州全部建成產前診斷中心,母嬰安全穩中向好﹔
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3個、國家衛生鄉鎮83個。牽頭開展11省區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酒類)跟蹤評價,積極推進鐵皮石斛列入食藥物質目錄……
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健全,醫療服務水平穩步提升。
與此同時,貴州圍繞“三年提升計劃”、醫療衛生“五個全覆蓋”、“五個全面建成”等重點改革,基層衛生院服務能力不斷提升,聯防聯控的基層基礎不斷夯實,這也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堅實基礎。
4月24日,記者走進大方縣達溪鎮中心衛生院,花園式的環境讓人心情舒暢,設置齊全的醫療科室和先進的醫療設備,讓群眾看病有了保障。
疫情期間,大方縣按照分級診療制度,將患者疏散至鄉鎮衛生院診治,以緩解縣醫院患者過度集中的局面,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貴州借助四級遠程醫療全覆蓋這張網,實現了新冠肺炎防治所涉及專科醫生之間常態化遠程協作、遠程查房和遠程病例教學,為打贏疫情阻擊戰提供了保証。
數據顯示,疫情期間,遠程會診開展超2000余次,進行了100余次現場指導。
健全機制 補齊人才發展短板
“補齊公共衛生短板,需補齊人才短板,也需建立適應現代化疾控體系的人才培養使用機制。”5月24日,全國人大代表、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疾病醫院院長、貴州省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庹必光在北京通過“雲連線”告訴記者。
庹必光說,貴州要加強基層醫療人才隊伍的建設,尤其是基層全科醫生隊伍的建設,更好地服務基層老百姓。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力推動“健康貴州”建設,出台系列政策推動優秀人才向基層流動、向貧困地區流動。
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例,貴州啟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宣傳月活動,鼓勵縣級醫院優秀醫生下基層,面向兒童、孕產婦、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等7類重點人群免費提供最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讓百姓實現在家門口就醫。
“這幾年多虧了張醫生,經常上門為我看病,還為我建立了健康檔案,現在我的身體好多了。”凱裡市灣水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吳壽光說。
吳壽光口中的張醫生名叫張秀梅,是簽約的家庭醫生。這段時間,她走村串戶與村民拉家常,宣傳健康扶貧惠民政策,指導村民科學用藥及合理膳食。通過上門開展體溫檢測登記,進行消毒指導和科普宣傳等方式,既履行了“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又為群眾構筑了一道疫情防控守護屏障。
與此同時,貴州通過加強培養擴總量,向外引智求提升,加大吸引提質量,全力突破基層診療人才總量不足難題。
以麻江縣為例,2017年,麻江縣開始推行鄉村醫生“員額制”管理改革,將鄉村醫生參照事業單位人員進行管理,實施同工同酬管理,筑牢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網底。改革留住了百姓“健康守門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向外引智,提升內涵。“十三五”以來,在引才制度上,我省制定《貴州省鄉村兩級醫療衛生引才獎勵實施辦法》,實施“銀齡計劃”,首次發布《貴州省衛生健康人才發展白皮書》等,激勵各級全面加強鄉村兩級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截至目前,“銀齡計劃”全省引才502人﹔臨床醫學訂單定向醫學生招生400人,全科醫生轉崗培訓630人,“5+3”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培訓招錄1730人,“3+2”助理全科醫生培訓招錄188人,兒科轉崗培訓87人,培訓鄉村兩級醫務人員2.2萬人次。
不僅如此,貴州還專門成立“醫療衛生援黔專家團”,聘請鐘南山院士為團長,37名院士為首席專家、350名專家為核心專家,通過智力援黔、技術援黔、學科援黔、科技援黔等方式,大力提升貴州醫療衛生技術水平。
系列政策的出台推動了優秀人才向基層流動、向貧困地區流動,為健全基層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邱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