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網免費有利於建立知識普惠機制

胡一峰

2020年05月28日09:52  來源:科技日報
 

  近日,有全國政協委員提出,應將中國知網納入政府購買服務,在國內供用戶免費使用。這一建議受到社會輿論高度關注,大部分人表示支持。事實上,這一建議已部分實現,許多高校和科研機構為本單位人員購買了知網數據庫。不過,對這一問題,不能僅關注從知網下載文章要不要花錢或者如何定價,還應放在知識傳播機制建設的視野中來考量。

  今天,層出不窮的讀書、聽書App、知識分享類網站,以及多種多樣的網課、微課,都說明知識傳播正在走向行業化。網民們戲稱的“智商稅”,也從另一個側面表達了社會對知識傳播和分享的渴求。應該承認,知識付費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同時也應看到,知識傳播行業亟須加以引導。

  被稱為“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知網,是中國文獻數據最全面的網上數字資源庫,收錄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知網的內容大部分來自學術刊物和報紙,以及博碩士論文、會議論文。雖然文章質量也良莠不齊,但大部分文章經過專業把關,超過2億篇的文獻總量更為知識溯源和驗証提供了支撐。

  而且,知網的內容包羅萬象,除了“硬學術”之外,還包括了科普、文史以及百科知識。因此,知網不僅是從事知識學習、生產和傳播的群體的“生產工具”,而且可以、也應該作為社會成員的“學習平台”。

  縱觀人類歷史,知識曾被某些群體或機構所壟斷,其傳播和分享也曾被局限在小范圍內。但是,人類自我完善的訴求和社會進步的需求不斷推動著知識普及。而每一次知識傳播壁壘的突破和分享范圍的擴大,不但帶來了人類文明的躍進,而且促進著知識本身的發展。

  信息時代的中國,對知識的需求格外迫切。推動知識分享,提高社會成員的科學素養,是知識型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出錢購買知網的服務,不僅是發給科研工作者或青年學生的“福利”,也是完善知識普惠機制建設之舉,是發給全社會的“大紅包”。

  同時,推動知網更開放地走向公眾,也有利於促進知網自身建設,推動其更加自覺和緊密地關注科研和社會需求,擴大收文覆蓋面並按照專題化、問題化進行科學分類,建構更精准的知識檢索方式,提升不同知識之間的黏性,開發更多優質的知識服務,發揮行業示范引領作用。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