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引發代表委員的高度贊同。大家在審議討論時表示,發行特別國債是對沖疫情影響、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力舉措,不僅有利於提高基層醫療水平,而且將成為保市場主體、促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希望這筆錢能夠用在困難最大最急需的地方。
據了解,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次發行特別國債。此次抗疫特別國債,與用於補充國家財政資金、彌補赤字的一般國債不同,是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由中央財政統一發行的特殊國債,不計入財政赤字,納入國債余額限額,收支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
針對國家此次採用的擴大債務規模和赤字等政策工具,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認為,擴大內需、激發市場活力,結構性財政政策比總量性貨幣政策效果更明顯。“這些政策各有側重、協調配合、綜合發力,可有效對沖疫情造成的財政減收增支影響,支持補短板、惠民生、促消費、擴內需。”
關於抗疫特別國債的使用,據財政部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查的《關於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顯示,抗疫特別國債主要用於地方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支出,並預留部分資金用於地方解決基層特殊困難。同時,要加強抗疫特別國債與其他財政資金的統籌銜接,增強地方資金使用自主權。
在籌集方面,此次抗疫特別國債與中央國債統籌發行,利息由中央財政全額負擔,本金由中央財政償還3000億元,地方財政償還7000億元。在規模和期限上,此次抗疫特別國債發行規模為1萬億元,發行期限以10年期為主。
當談及如何用好這筆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的抗疫特別國債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對資金的使用要有輕重緩急的排序,必須整體考慮、統籌安排,首先考慮用在困難最大的地方。“基層對這筆錢充滿期待,必須強化其公共屬性,決不允許截留挪用。不能隻考慮眼前,不能干那些按下葫蘆浮起瓢的事情,要讓人民群眾和市場主體有真真切切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