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變化、說成果 全國人大代表談脫貧攻堅中的暖心事

2020年05月25日08: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兩會綜述)講變化、說成果 全國人大代表談脫貧攻堅中的暖心事

中新網北京5月24日電 題:談變化、說成果 全國人大代表談脫貧攻堅中的暖心事

中新網記者 鐘旖

今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全國兩會期間,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重慶代表團的採訪中,記者傾聽多位全國人大代表談變化、說成果,講述他們在脫貧攻堅中的暖心故事。

“我要與大家分享幾個脫貧故事。”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墊江縣委書記蒲彬彬如是開場。在他的講述中,既有駐村工作隊的故事、脫貧戶為抗“疫”捐蔬菜的故事,也有脫貧戶申請入黨、脫貧戶帶領貧困戶戰貧的故事。展現了貧困戶與駐村“第一書記”等扶貧干部間從不理解到相互信任、齊心協力脫貧的心路歷程。

蒲彬彬說,脫貧攻堅路上,這樣的故事在基層還有很多。截至目前,墊江縣除2019年新識別的貧困群眾1戶3人外,其余建檔立卡的貧困群眾9804戶31588人全部實現脫貧。今年該縣將持續抓好各項銜接工作,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確保人民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致富。

到北京開會前,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巫山縣委書記李春奎特意走訪了幾個邊遠山村,了解巫山脆李的生長及銷售情況。

巫山脆李是當地脫貧攻堅的主打產品,全縣種植面積達25萬畝,畝產1.6萬元,是田間地頭的“搖錢樹”。李春奎以“前所未有”一詞形容巫山的農村變化。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巫山累計實現24384戶89003人穩定脫貧。脆李、柑橘、核桃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助農增收效果明顯,令巫峽大地成了“花果山”。

“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不僅要體現在當前能脫貧,更要注重長遠能致富。目前,我們正促進深化脫貧攻堅與推進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推動穩定脫貧、逐步致富。”李春奎說。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涪陵區委書記周少政認為,“脫貧攻堅越到最后關頭,越要敢打必勝,務求精准精細。”周少政介紹,涪陵在落實好普惠性扶貧政策的基礎上,個性化幫扶到每一戶貧困戶,堅持滾動排查、堅持全面核對、堅持“四個不摘”,把貧困戶的后顧之憂解決到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該區第一時間開展消費扶貧,幫助貧困戶促銷畜禽5.6萬斤、增收100余萬元。

為防止返貧和新增貧困,涪陵區還積極發展榨菜、中藥材扶貧主導產業,累計帶動1.3萬余戶貧困群眾脫貧﹔通過開展四季鄉村旅游,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增收脫貧,以發展避暑休閑觀光旅游的大木鄉為例,農民人均年收入從不足2000元增長至1.5萬元。

深耕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石柱縣三紅辣椒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譚建蘭從交通、貧困戶生活、產業機制、村民精神面貌等方面講述了鄉村巨變。

石柱縣屬於典型的山區地貌,此前,老百姓生產生活物資的運輸主要靠肩挑背磨,“山清水秀石卡卡,頓頓離不開包谷粑”等歌謠是當地貧困的寫照。現在,村村都有水泥路,進出物資有汽車運輸,解決了老百姓的出行難題。

譚建蘭認為,要確保群眾穩定致富增收,需要長效的產業機制。令人欣喜的是,這一機制正在形成。譚建蘭告訴記者,石柱的黃連、辣椒、莼菜已成為帶動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以石柱縣上進村貧困戶譚正兵的脫貧故事為例,在合作社的幫助下,譚正兵種植了5畝辣椒,還得到了相關的技術服務,辣椒收成為他家直接帶去1.5萬元的年收入。政府還幫他修繕房屋,一家人日子越過越紅火。

“找到窮根,點對點,找方法,針對每戶、每組、每片,因戶施策。”是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酉陽縣桃花源街道天山堡村委會主任冉慧幫助村民脫貧攻堅的經驗之談。

天山堡村位於酉陽縣城西北端,2014年前隻有一條3米寬11公裡長的通村路,飲用水是“天落水”,沒有網絡通信設備,嚴重制約了村域經濟發展和村民生產生活,當地也漸漸成了有名的“空殼村”。為讓日子好起來,天山堡村連續多年聚焦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人居環境及鄉村產業振興,同時探索農、文、旅結合發展,依托高海拔自然特點,因地制宜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產業。

冉慧說,如今村民們住進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養成了好習慣、形成了好風氣、做出了好示范,還吃上了旅游飯。很多搬出去的村民又搬回來了,在村裡修起了樓房,辦起了產業,村中正是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