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3/4次,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國際列車,一趟往返行程超3萬裡歷時13天

“中華第一車”迎來60歲生日

2020年05月20日11:07  來源:北京日報
 

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K3/4次國際列車開行60周年之際,客運工作人員將每節車廂懸挂的國徽擦拭一新。本報記者 安旭東攝

本報記者 駱倩雯

她是“中華第一車”,也是聯結中蒙俄友誼的“網紅列車”。今年5月24日,K3/4次國際聯運旅客列車即將迎來自己的60歲“生日”。

K3/4次,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國際列車,1959年6月4日開行,初期由蘇聯鐵路提供車輛並擔任客運乘務,從1960年5月24日開始,由中國鐵路提供車輛並由北京客運段擔當列車乘務任務,由此正式拉開了中國鐵路人穿越歐亞兩大洲、風雨60載的鏗鏘之路。

K3/4次列車途經中國、蒙古、俄羅斯三個國家,往返運行15636公裡13個晝夜。每個星期三,列車從北京站准時發車。這輛穿行於亞歐大陸的列車,於黃沙戈壁看大漠孤煙,於萬裡林海賞春花秋月,於色楞河畔望揚鞭牧馬,於貝加爾湖邊觀碧水連天。春意盎然,炎天暑月,春華秋實,冬雪飄揚,在這趟列車上,一年四季盡收眼底。

昨天,這輛車整修后以嶄新的面貌停靠在北京車輛段內,車廂外懸挂的國徽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在高級軟臥車廂,每個軟臥包間有上下兩張寬敞的臥鋪﹔有一間洗漱間,供相鄰兩個包間的旅客共用﹔包間內還有一個電扇,這也是這趟車與普通列車相比最特殊之處。普通臥鋪一間有4張床,與其他列車無異。

列車的餐車也是一個特別的車廂。不同於其他列車,這趟車的餐車是單獨外挂的,不能走出國門。按照三國列車開行時的協議和動植物檢驗檢疫相關規定,餐車在入國境時挂上、出國境前卸載,由三國各自負責境內路段。相當於從北京發車時挂上的餐車,在入蒙古國境之前就摘下了。

K3/4次列車被網友號稱“中華第一車”,她有四“最”。

她是“最牛”的小號車。新中國成立之初,在編制全國鐵路列車運行圖時,列車編號沒有字母開頭,而是直接採用數字編號。當時1/2次最小號的車次是北京開往毛主席故鄉長沙的列車,3/4次就是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國際列車。

她是“最長”行程的車。連接中、蒙、俄,橫跨亞歐兩大洲,單程運行7818公裡,一趟往返行程超3萬裡,歷時13天,是中國鐵路開行裡程最長的旅客列車。

她是停站等候最久的列車。列車行走的線路,在中國境內鐵路為1435毫米標准鐵軌,俄羅斯、蒙古兩國為1520毫米寬軌,由於軌道制式的不同,使得列車每次出入境時,都需要輪庫更換轉向。每次在二連站的停靠時間,都長達3個小時左右。這時候,乘客可以選擇留在列車上觀看換輪過程,也可以下車在站房休息。

她是“最累”的一趟列車。列車沿途經過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等特殊氣候地帶,雖然列車幾經升級換代,但特殊的運行地理環境,使得車輛一直沿用傳統的綠皮車體。車廂內沒有空調,供暖依舊使用燒煤鍋爐,且供暖期長達8個月之久,而往返一趟每節車廂消耗的煤炭量就達五六噸之多。在這列列車上值乘的列車員,無疑是最累的。採暖期內都是乘務員自己燒取暖爐,一桶桶裝入煤箱,一鍬鍬鏟入鍋爐,再一鍬鍬鏟出。尤其是冬季的俄羅斯境內,氣溫低至零下40℃是常有的事,運行的13天內,列車員需要24小時不間斷燃煤燒火,保証車內溫度。

60年來,K3/4次共計行程達5000多萬公裡,相當於環繞地球1200多圈,安全運送來自100多個國家的旅客200多萬名,見証、記錄了中、蒙、俄三國及其人民之間的來往與友誼,被譽為“中華第一車”。

故事

“被凍得直流眼淚”

今年62歲的張建功是原聯運車間的乘務長,從1983年開始,他就在K3/4次列車上擔任列車員。列車員以42天為一個周期,跑一趟來回后,調整學習后再上路。

在這趟列車上跑了10年,張建功印象最深的是發生在1986年冬天的一次搶修。列車駛入梅索瓦亞,過大彎道時前面突然走來一個行人,導致車輛緊急制動,一下擦傷了車輪。車輛走起來咯噔咯噔地響,震得也厲害。4個列車員隻能下車更換車輪。

那會兒正是冬季,室外氣溫-32℃,凍得手都不敢拿出來。就是在這種惡劣的天氣條件下,張建功和同事們在冰天雪地裡忙了4個半小時,把11輛車輪全部換新。換完有同事突然問他:“張工您怎麼都哭了?”這時張建功這才意識到自己滿是淚水,“被凍得直流眼淚”。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