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山間小道,買包肥料都要人背馬馱,很危險,還費時費力。”提起幾年前繞遠路、行爛路的日子,水城縣蟠龍鎮高仲村村民魯永達頗有感觸。
地處烏蒙山腹地的水城縣,山高坡陡,峰際連天、溝壑縱橫,全縣總面積3605平方公裡,其中約68%為山地,復雜的地理環境曾導致該縣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嚴重落后。
“十三五”前,水城縣公路總裡程僅為3000余公裡,內聯不通,外聯不暢,群眾出行困難。落后的交通面貌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影響脫貧進程。
“經濟要發展,交通需先行”,面對交通基礎設施欠賬大這個短板,自2016年起,水城縣全力向交通基礎設施發起總攻,著力破解交通瓶頸制約。
經過四年扎實建設,水城縣道路交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建成公路4695公裡,境內公路總裡程已達7695公裡,實現鄉鄉通二級路,實現境內景區景點路網全連通,實現15戶以上村民組硬化路全覆蓋……不僅解決了農民的出行難問題,也鋪就了一條農村致富和鄉村振興的“快車道”。
“通組路修通后,賣刺梨賣蔬菜方便了,公司可以直接開車進來收購。”魯永達說,把路修好是大家天天盼望的事,現在他種了10來畝刺梨,除去管護等成本,每年能掙幾萬元。腰裡的錢包鼓了,魯永達去年還在公路旁蓋了新房。
事實証明對於像高仲村這樣的村子來說,實施脫貧攻堅道路基礎設施尤其重要。一條條暢行鄉村的公路,不僅改變了交通條件,也成為鄉村振興、群眾致富注入了新動能,路越寬,群眾致富的渠道才會越寬。
“路不僅是基礎,還是信心。有了路,才能讓村民看到奔頭。”水城縣蟠龍鎮高仲村黨支部書記周勇說,鄉村公路修通后,村民的干勁更足了,高仲村的面貌也煥然一新。
修一條公路,引領一方產業、帶動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水城縣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聯通村庄、產業基地,形成一道道美麗風景。
“山貨進城,城貨下鄉”,坐在家裡網購快遞、銷售特產,為農村群眾提供了創業的舞台。隨著農村公路“毛細血管”不斷完善,農村客運片區經營、延伸經營、捆綁經營模式得以推廣,城鄉物流配送能力切實提升。
如今,水城縣境內公路總裡程已達7695公裡,其中高速公路132公裡、國道214公裡、省道503公裡、縣道734公裡、鄉道971公裡、村道1397公裡、組組通硬化路3744公裡,形成了“干支相連、區域成網”的路網格局。
“高山擋不住,天塹變通途”。鋪下的是路,連接的是心。水城縣最大限度激發交通活力,讓交通成為惠及民生、綠色發展、脫貧致富的強大“引擎”。(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