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隨著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最后一名患者核酸轉陰,湖北省及武漢市所有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實現清零。上至108歲的老人,下至出生僅30個小時的嬰兒,總體治愈率達到94%,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救治成功率近70%。
一切為挽救生命讓路,決不放棄每一個生命,這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動寫照。在疫情防控中,黨和政府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安排國家級專家、高水平醫院全力以赴集中救治,治療費用無需個人承擔,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創造了抗擊重大傳染病的“中國奇跡”。
不分年齡一視同仁
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有一線希望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每一個生命奇跡,源於永不放棄的努力。全國各地4.2萬余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不斷挑戰醫學極限,攜手攻克救治難關,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生命篇章。
夕陽余暉下,一位醫生陪病床上的老人看夕陽的照片,令人心動。4月9日,在上海、四川、湖北三地醫護人員的接力救治下,87歲的患者王欣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治愈出院。他背著心愛的小提琴,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和醫務人員依依惜別。面對那些為他拼過命的白衣戰士,他哽咽了:“你們把我從死神那裡救活了……”
93歲的華奶奶是江漢大學的教師,平時愛好畫畫。因感染新冠肺炎,她在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東西湖醫院住院治療。出院前,她在護士的防護服上畫了一幅畫,留作紀念。她說:“這是表達感謝的最好禮物!”
“馬上要出院了,但我們叫不出任何一位醫護人員的名字,沒看清任何一位醫護人員的面容。無法表達心中的感激,隻能寫這封信表達感恩之情,我們將永遠記住這次疫情中你們的大愛。”不久前,武漢市第四醫院感染病區18樓護士長歐陽斐收到一封手寫的感謝信,寫信人是病區兩位即將出院的古稀老人。
“張醫生,真的感謝您啊!”4月16日,95歲的徐明獨自走上武漢市中醫醫院漢陽院區綜合樓二樓,他來看望該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張軍。老人住院時表示:“要不就放棄治療,把藥留給別人吃吧。”當時,張軍告訴老人,他們不會放棄任何一名患者。在醫生的努力下,老人終於戰勝了病魔。
1月27日,中部戰區總醫院收治一名即將臨產的新冠肺炎確診孕婦,病情危重。從傳染病房到手術室,從手術室到嬰兒隔離病房,醫療團隊爭分奪秒,經過14晝夜的接力,這名孕婦成功分娩,嬰兒經兩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未感染。
一名出生僅30小時的武漢新生兒,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武漢兒童醫院全力展開救治,孩子很快轉危為安。按照傳染病病區的標准,武漢兒童醫院專門開辟出新生兒病區,這是全國首個兒童新冠肺炎專用病區。
兵“桂”神速、“湘”互扶持、竭“晉”全力、鼓足“贛”勁、力“皖”狂瀾、“粵”來越好……全國一盤棋,多省份對口支援湖北和武漢,盡銳出擊,不遺余力,兌現了生命至上的諾言。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焦雅輝介紹,在武漢新冠肺炎患者醫療救治中,採用輕重症患者分級救治。65歲以下、沒有基礎疾病的輕症患者一般在方艙醫院救治。65歲以上的患者,因為多伴有基礎疾病,一般採用住院治療,而且要收治到條件較好的醫院救治。在這些高齡老人中,90%以上是有合並基礎疾病的,有些重症高齡患者住院持續五六十天。
焦雅輝說:“高齡老人治療難度相對較大、醫療資源投入也較多。但從醫學本身來講,面對患者,我們不分貧富性別年齡一視同仁。作為醫者,我們不能放棄每一個生命。這也體現了我們黨的執政理念,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生命健康為中心。”
全力救治不計成本
舉全國之力,集優勢兵力,不計成本,不惜代價。為了打贏危重患者救治攻堅戰,國家衛健委在第一時間調集了委屬委管醫院及各省高水平醫療隊抵達重症定點醫院,整建制接管武漢重點醫院病區,並要求將醫院現有搶救設備帶到武漢,如呼吸機、監護儀、人工膜肺(ECMO)等。全國1/10的重症醫護力量集中在武漢,全國1/4的ECMO集中在湖北,彰顯了生命無價的情懷。
“老年患者合並基礎性疾病,病情復雜,全身炎症反應可能更重,病情變化猶如多米諾骨牌。對於危重症,把握共同病理生理機制,能准確預判即將倒伏骨牌的方向與位置,提前備戰,就能阻擋后續骨牌的倒伏。”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安友仲說,針對基礎疾病開展多學科聯合診療,最大程度發揮多學科協作優勢,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3月7日16時許,100周歲的王大爺在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順利出院。2月24日,老人入院時意識模糊,並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腹主動脈瘤等多種基礎疾病。醫院抽選呼吸重症、老年病等學科專家骨干,組建了專門的醫療團隊和護理團隊。在治療上,多次邀請軍隊臨床救治專家會診,並對老人開展了兩次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臨床治療,加強對老人神志及生命體征監測,取得顯著療效。
5月13日11時許,經歷98天的救治,79歲的馬奶奶從北京地壇醫院康復出院。她是北京第一位成功脫離ECMO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北京地壇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蒲琳說,作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基礎病的高齡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能夠成功脫離ECMO,還恢復得這麼好,這是生命的奇跡。
作為全國中西醫結合診治示范醫院,中日友好醫院主管病區中西醫結合診治率接近100%。有一天,92歲的患者祁奶奶突然發熱,體溫37.9攝氏度,血常規異常。檢查之后,醫療隊外科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段軍決定,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兩名中醫大夫立即進入病房查看患者,並視頻連線后方中醫肺病專家張洪春和楊道文。他們與國醫大師晁恩祥深入討論,對原方藥進行調整補充。祁奶奶喝上了新調整的中藥后,次日體溫恢復正常,症狀逐漸改善,5天后順利出院。
中西醫攜手抗疫堪稱一大亮點,重症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的佔比超過90%。全程引入中醫藥抗疫,封住了輕症滑向重症的大門。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谷曉紅說,60歲以上患者治愈比例較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於“一人一方”的中醫辨証施治,中醫藥發揮了多靶點干預的治療優勢,其獨特優勢得以體現。
悉心照護溫暖人心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據統計,全國各地和軍隊援鄂醫療隊總人數的近七成是護士,2.86萬名護士奮戰在一線,實施“一人一策”精准護理。“全程化”疏導、“個性化”配餐、“親情化”護理、“常態化”咨詢,為患者點亮了生命的希望。
在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醫護人員每兩小時為85歲的高爺爺排一次痰。病人咳痰會有一些飛沫或者氣溶膠,病毒傳播風險很高。這個院區感染四科護士長付立說:“病人咳痰后覺著非常舒服,我們付出再多辛苦也值得。”病區護士除了為患者排痰,還要處理壓瘡、照顧大小便等,為患者康復創造了良好條件。
3月16日,103歲的李奶奶從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出院。她能順利出院,一個重要原因是醫護人員給她“開小灶”。李奶奶的病情並不危重,但心肌酶、肝腎功能有異常。為此,醫院特殊安排她入住重症病區接受治療和特級護理。重症醫學科主任付守芝介紹,營養保障是治療的重要環節,不僅能提高免疫力,還能讓患者心情愉悅。護士專門用醫護休息區的一口電飯鍋給李奶奶做雞蛋羹、小米粥,每天3次由接班醫護送入病區。一舉一動,溫暖人心。
用心守護,用愛陪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急診科護士長崔曼查房時,一位阿姨說老伴住在隔壁病房,她想去看一看。醫療隊當晚商定,對這部分病人採用“家庭病房”管理模式,把危重病房的夫妻等家庭成員調到一起。在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下,阿姨的老伴逐漸脫離了呼吸機,肺部CT逐漸好轉、各項指標正常。出院時,患者還邀請醫護人員參加他們的“鑽石婚”紀念。
在武漢市第六醫院,55歲的章女士和95歲的老父親同時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同日治愈出院。“剛住院時我每天坐立難安,怕老父親過不了這一關。”章女士說,那段時間,醫護人員發了上千條微信,有簡單的文字留言,也有累計長達半小時的語音留言。醫護人員的話語猶如定心丸,讓她和父親堅定信心。
對待生命的態度,檢驗著一個國家的價值取向。尊重每一個生命,拯救每一個病人,彰顯了人性光輝和大國擔當。“重點關注老年人、兒童、孕產婦、殘疾人、嚴重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弱勢群體。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生命,這是對生命的敬畏。”焦雅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