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沿河:食用菌產業為貧困戶撐起“致富傘”

2020年05月06日13:48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夾石鎮三陽村食用菌基地。楊友 攝
夾石鎮三陽村食用菌基地。楊友 攝

近日,筆者走進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黑木耳生產示范基地,一個個菌棒整齊排列著,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基地旁邊,挖掘機、推土機和施工車輛不停地穿梭作業。該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專班副組長黎澤安介紹,雖然菌棒已擺好,但基礎設施水池和道路還在建設中,力爭5月底全面竣工投入使用,為黑木耳后期生產、加工提供方便和保障。

該基地所轄土地涉及官舟鎮馬腦、黃龍、白馬等村,是印江支持沿河發展食用菌項目之一,主要採取露天地栽和大棚吊袋兩種方式栽培黑木耳。規劃建設300多畝,分兩期建設。目前以每畝700元的流轉費流轉了土地300多畝。第一期工程建設107畝,已擺上了50余萬棒黑木耳﹔二期工程佔地240畝將於8月建成,可以吊袋栽培480萬棒黑木耳。

60多歲的馬腦村村民冉啟學向筆者算起了他的收入賬。冉啟學說:“他每天在基地務工工資收入80元,有4畝多土地流轉到黑木耳基地,每畝每年流轉費700元,可收入3000元左右,一年下來收入1萬多元應該很輕鬆的。”“沒想到我們這麼大的年紀了,還能在家門口掙錢,黨的政策太好了!”該村66歲的村民冉啟輝接過話茬說。

負責該示范基地的梵天菌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兵介紹,該項目從3月初啟動建設以來到5月初基本結束,共需要70天左右,建設速度在全國菌業行業是最快的。“這個黑木耳基地,從一開始我們就是立足生態目標來建設和生產,所以從基地選址到水源點選擇,都是十分嚴謹的,目的是確保產出高質量的黑木耳,賣出好價錢,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劉兵說。

據悉,沿河自治縣為確保官舟鎮馬腦村107畝黑木耳種植示范基地和日產6萬噸智能化菌棒加工廠項目快速、有效推進,組建了由沿河縣、印江駐沿河工作隊、梵天菌業公司人員組成的工作專班,落實責任,明確任務,並制定工作推進時間表、路線圖,實行倒排工期,加班加點,推進產業規劃、土地流轉、場地平整、供電供水、菌棒擺放等工作,於4月底全面完成了50余萬棒黑木耳露天地栽工作。

同樣,在該縣夾石鎮三陽村110畝食用菌基地上,40余萬棒菌棒在大棚裡整齊排列著,菌棒上長滿了菇頭。三陽村離鎮政府10多公裡,轄12個村民組711戶275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63戶730人,貧困發生率2.03%。該村長期來沒有什麼規模產業,村民主要靠務工和種植傳統農業維持生計,如今在脫貧攻堅政策的惠及下,發展了食用菌、竹蓀等產業,開啟了產業致富門。

據悉,該基地上的40萬棒菌棒是銅仁市萬山區中華山村赴沿河開展“1+1”結對幫扶工作,無償援建發展的,覆蓋了該村貧困戶163戶730人,預計5月中旬將陸續出菇,年產值可達300萬元。

三陽村建檔立卡戶何繼霞是村裡的護林員,加之她有空就在基地務工,每個月收入有2000多元。“如今有了這個基地,我們在家門口就可以掙到錢,實在是太好了!”何繼霞高興地說。

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是關鍵。該縣為了在今年讓剩余的2萬多貧困人口順利脫貧,把食用菌產業作為全縣重點發展產業之一,採取“點線面”結合方式布局,分別在16個鄉鎮(街道)32個村規劃年生產黑木耳3000萬棒,總面積3000畝,新建日產6萬棒智能化菌棒加工廠1個和年產300萬棒非智能化菌棒加工廠5個。預計實現年產干木耳1950噸,產值1.17億元,覆蓋農戶7096戶2696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11戶3229人。

同時,該縣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發展模式。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黑木耳產業,除去土地流轉、菌棒、排場、勞務和組織管理支出等費用后,純利潤按“811”利益聯結模式分紅。即利潤的80%用於貧困戶效益分紅、10%用於獎勵表現突出的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員和優秀務工人員、10%作為村集體經濟收益。

該縣實行“五統一保”訂單種植,即統一菌棒供應、統一技術標准、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收購價格、統一品牌和保底價格收購。公司統一按照保底價格+市場價格浮動分紅方式回收產品統一銷售,保底回收價按干品A級每公斤64元,B級每公斤60元,C級每公斤56元。當產品市場價高於保底價時按市場價回收結算。

“沿河縣將重點支持沒有產業覆蓋和產業發展較弱的貧困村發展食用菌(黑木耳)產業,幫助貧困戶就近就業增收和脫貧致富。”該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專班副組長黎澤安說。(楊 友)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