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獲得感種進群眾心裡(一線行走)

李亞楠

2020年05月06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

從老鄉的憂與盼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讓老鄉在干和拼中看到實實在在的希望

最近到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採訪,蔬菜大棚裡綠意盎然:第二茬冬菠菜出苗了,移栽的萬壽菊也長了尺把長……同行的副縣長樊海濤向我介紹,今年全縣瓜菜等特色種植已達到40萬畝。

據我了解,此前當地大多種植糧食作物和棉花,由於生長周期長、附加值低,農民有時一年忙到頭,每畝地收入還不到1000元。樊海濤說,后來縣裡考慮到這裡光熱資源充足,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擴大瓜菜和萬壽菊種植面積。然而,沒想到的是,縣裡推出了不少支持措施,補貼、獎勵、大力動員,可農戶遲遲不見行動。

為啥有前景的東西,農民還是不願意種?下鄉走訪,有人點出症結:“樊縣長,光說讓我們種,種出來賣給誰?這瓜啊菜啊可不比糧食,賣不出去可就壞了啊!”

這樣的擔憂在農戶中並不鮮見,不管願景多美好,收入沒有到手還是不踏實。種菜沒有市場銷路,就談不上真正的產業發展,有收益才有動力,有銷路才願投入。

於是,樊海濤和同事們分頭開始市場調研。走訪縣內多家蔬菜批發市場后,他們發現莎車縣一半左右的蔬菜需求要靠外地供應,這說明本地有很大消納空間。此外,不易儲存的瓜果蔬菜進行深加工后,還可以銷往外地,於是,他們又多方聯系,與一家蔬菜脫水企業做了意向溝通。

功課做足了,再向老鄉們宣講,大家有底了,動心了。眼看著鄰居把種的洋姜打包賣給新落地的蔬菜加工廠,一畝地賺了3000多元,亞喀艾日克鄉蘭杆村貧困戶努爾尼沙·沙迪克坐不住了,今年他一口氣種了3畝蔬菜。“見著實惠了,咱就願意干。”

扶貧關鍵在發展產業,可要讓產業真正立得住,不僅得因地制宜,選好種什麼,還得面向市場,解決好銷售。在此前的一些採訪中,記者也曾看到有的地方沒做好產業整體布局就強制上馬種植項目,最終農產品賣不出去,隻好搞扶貧式採購,剩下的隻能爛在農民手裡,這不但損害了農民利益,也影響了干部的威信。莎車縣的變化,當地村民們看在眼裡,獲得感在心裡。

基層做決策,既要立足實際,對症下藥,也需要著眼長遠,讓發展真正可持續。干部抓幫扶,要幫到位,但不能包辦,重要的是通過示范帶動,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從老鄉的憂與盼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讓老鄉在干和拼中看到實實在在的希望,從“讓我種”到“我要種”就沒那麼難了。

(作者為本報新疆分社記者)

欄目投稿郵箱:yxxz8494@163.com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