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房鄉天鵝灣社區志願者認真接待來訪居民,為居民辦理社區出入憑証。本報記者 程功攝
本報記者 朱鬆梅
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社區村的疫情防控必須不留死角。居民、在職黨員、下沉干部等共同組成了一支支志願力量,他們一頭扎進社區村,埋頭干活、默默奉獻,筑起市民身邊的鋼鐵防線。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朝陽平房鄉的黃渠村。4名志願者在村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值守,測體溫、查証件,逢人逢車必檢。
劉宇就是其中一位志願者。3月底,他作為區財政局的下沉干部,正式走上了社區防控崗。“小伙子做事用心,干活實在。”黃渠村書記李平有說,測體溫這個簡單又枯燥的動作,劉宇每天要重復上百遍,腿酸了,胳膊麻了,但他自始至終認真嚴謹,“一點沒鬆勁兒。”
在黃渠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像這樣的志願者力量總共有191人。正是他們,頂起了社區防疫的一片天。
春節剛過,擁有4400多名居民的黃渠村回遷房小區開始封閉管理。小區緊鄰朝陽北路,共有3個出入口,光靠村委會和物業這十幾個人,哪怕天天入戶敲門,夜夜站崗巡邏,人手也不夠啊。
正當李平有一籌莫展時,志願者們來了!他們之中有朝陽區、平房鄉的機關干部,有“雙報到”黨員,有駐區單位職工,也有普普通通的居民。大伙兒分工協作,承擔起入戶排查、門崗值守、配送物資等大小事務。
一個回遷小區,凝聚起五支志願者力量。有了他們,千頭萬緒的居民工作落實得妥妥帖帖。“這麼多人為我們出力,疫情防控才能做得這麼扎實。”李平有感嘆說。
在東三環附近的朝陽區團結湖街道,水碓子社區同樣也在上演著戰“疫”志願者的故事。
國槐掩映,紅磚老樓,水碓子社區是個老小區,不少居民樓已經60歲“高齡”了,生活在這兒的居民也以老年人居多。一場疫情,讓本就體弱的他們不敢出門,時間長了,不免滋生焦躁情緒。
“叔叔,我聽社工說您最近情緒不太好,是嗎?您跟我說說這是為什麼呀……”居委會裡,社區志願者、心理治療師小黃撥通了一位居民的電話。一句一句傾聽,一點一點開解,這個電話打了足足30分鐘。除了開導老人,小黃還提出了幾個實用的建議:老人可以在家練練手指操、八段錦,開朗身心。碰上好天氣,戴著口罩出來走走也不錯。
在水碓子社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職黨員、社會組織和年輕居民,主動擔起了服務老人的擔子。水碓子社區書記郝蕾介紹,年輕人們組成了志願者團隊,利用電話、微信、視頻等方式,為高齡老人開展心理安撫和疫情知識普及。
行動不便的老人做飯難、買菜難,志願者們就借來一輛三輪車,提供上門無接觸式送餐服務,並幫老人帶走垃圾。
“感謝志願者們,我們一起加油,一定能打贏這場仗!”郝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