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楊雅玲 通訊員 譚倩
春日陽光明媚,走進江蘇省高郵市臨澤鎮雙馬村“稻+X”產業園,可以看到農戶們正忙著將一箱箱蝦苗搬到大棚裡進行培育。
“稻+X”是在臨澤鎮紀委書記李濤的帶領下,雙馬村建起的兼顧稻田種植和水產養殖的項目。在產業園裡忙碌著的村民很多過去都是這裡的貧苦戶,如今“稻+X”項目在雙馬村實踐已經有一年多,平均每畝土地增加收入近4000元,全體村民實現了脫貧。
“這多虧了李書記,要不然這一季的收成准沒指望了。”“是啊,要不是李書記帶著我們一起干,我家現在還窮著哩!”產業園的農戶們充滿感激地說。
2018年,擔任臨澤鎮紀委書記的李濤,挂鉤雙馬村擔任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初擔此任時,他信心滿滿,“既然來到了這裡,肩上就有責任,我一定要改變雙馬村的現狀。”
然而,實際的工作比李濤想象的要困難的多,首先擺在他面前的難題是村民的不信任。在到村后召開的第一次村民代表座談會上,李濤提出了自己想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想法,當即就被村民們潑了一盆冷水。
“咱們村位於三縣交界地段,偏僻不說,基礎設施落后,脫貧都難,還想奔小康?”
“村民都窮慣了,你就說咱們村的老劉吧,一輩子光想著守住那一畝三分地,怎麼可能在致富增收上動腦筋?”
……
“閉門造車是不行的,想從根上解決問題,就要先把情況摸清楚。”面對村民的質疑和否定,李濤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在接下來的近半年的時間裡,李濤與村民一同吃住、一起下田,了解村裡每家的收入情況、每塊地的種植情況。經過不懈努力,李濤很對把整個村的情況摸了個透熟。
雙馬村地理位置偏僻,農業基礎設施和交通相對落后,村集體經濟薄弱,沒有任何的集體資源,全村除種糧以外沒有其它的特色產業。村裡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熟悉了雙馬村的情況,下一步就是找對方法幫助村民實現脫貧。為此,李濤先后去了臨澤鎮幾個發展比較好的村子進行了調研。
“現在人們生活越來越好了,市場上對小龍蝦和大閘蟹的需求是一年強過一年,你看我這蟹塘,光賣‘六月黃’的一季我就賺的盆滿缽滿,中秋節更是供不應求。”在川東村的一次走訪中,李濤發現小龍蝦和大閘蟹的養殖項目已經成為了該村的特色產業。
“水產養殖能夠增加土地收益,再形成自己的特色產業,村民致富就不愁沒有出路了。”調研之后,李濤萌生了進行稻蝦、稻蟹養殖的想法。
在村兩委班子會議上,聽了李濤的想法,村主任秦營寶搖頭說,“這個前幾年我們也考慮過,但是雙馬村地處實心地帶,政策上不允許大規模開挖良田搞水產養殖啊。”
“不甘心就這麼放棄了,我想再看看其他的解決辦法。”李濤始終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經過多次咨詢國土部門和農業部門的業務骨干,李濤了解到最新的政策已經允許在稻田周圍進行一定比例的水產養殖。他積極邀請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到村裡實地走訪、會商,終於在實地察看和綜合考量后,“稻+X”項目方案確定了下來。
“將稻田四周的灌溉渠挖開,進行魚、蝦、蟹等水產養殖,等到種、養殖結束后,再將灌溉渠恢復原狀。這樣既能提高土地的畝產收益,也不違背農田保護政策。”李濤介紹。
方案確定了,誰來帶頭?李濤盯上了村裡的貧困戶老劉。六十多歲的老劉是村裡的老頑固,家裡就他和妻子兩個人,靠種糧勉強維持著生計。
“劉叔,你看你那幾畝地純種植收益一直上不來,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要不咱們試試搞點養殖?我給你請專家技術指導。”在李濤的再三勸說下,老劉終於同意成為該村第一個稻蟹養殖戶。
李濤說到做到,不但為老劉牽線搭橋與川東村的一名專業養殖戶結上了對子,還為他爭取到了農業扶持專項貸款。一季下來,老劉的水稻取得了豐收,螃蟹也賣了好價錢。
最頑固的老劉都行動了起來,並成功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其他村民也紛紛坐不住了。一時間,稻蝦、稻蟹、稻鴨等養殖項目在村裡搞的風生水起,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也吸引了那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來加入水產養殖的大軍。一年過去了,全部村民實現了脫貧,整個雙馬村的精神面貌也跟著發生了變化。
“產量上來了,銷路要跟上,下一步要為村民尋找更多合適的銷路﹔另外,還要優化村裡的產業結構,種植有機稻大米等等。”李濤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