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市七星關區:建好“菜園子” 豐富“菜籃子”

2020年04月26日14:22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村民在朱昌壩區起壟。蒙娜 攝
村民在朱昌壩區起壟。蒙娜 攝

伴隨著春日暖陽,在畢節市七星關區長春堡鎮500畝壩區蔬菜種植基地,一邊是忙著施肥、鬆土、起壟的村民,一邊是“突突”運轉的耕地機在田間地頭開展耕作,基地裡一片忙碌的景象。

“這個起壟要把它掏平,把溝掏好,把土往兩邊掏……”基地管理員蔡會耐心細致地提醒大家種植大白菜的有關事項,他們在這一季選擇栽種大白菜,預計在4月底完成,60至90天即可成熟進入採收。

為了讓蔬菜長勢更好、效益更好,基地還對村民進行組培訓指導,而大白菜畝產可達7000斤,一年可種兩季,按每斤1元的價格出售,每戶村民可增收3000至4000元,能有效帶動村民發展致富。

七星關區長春堡鎮黨委委員李勇斌介紹,長春堡鎮壩區蔬菜基地作為城區蔬菜保供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肥沃的土地資源,以打造500畝以上壩區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各類冷涼蔬菜、時令水果種植,從自家“菜園子”變身市民“菜籃子”,豐富群眾的“餐桌子”。

施肥、起壟、覆膜……在鴨池鎮南箐壩區蔬菜種植基地,上一季白菜、蘿卜才剛採收完,10多名村民正在為下一季蔬菜種植做准備。

“上一季白菜的收入十分可觀,基本上供不應求。”鴨池鎮黨委書記謝永貴臉上的笑容難以掩藏。

為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七星關區鴨池鎮立足於城區蔬菜保供,因地制宜規劃建設500畝壩區蔬菜保供基地,積極發展應季蔬菜種植,建設保供蔬菜基地,推動脫貧攻堅,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殊不知,這裡曾經是一片大壩,當地村民都是以種植玉米為主,結構單一,一年辛苦下來,也沒有賺到幾個錢。

今年50多歲的貧困戶李唐書,一直以來,一家人都把勞動力耗在繁重的農活上,而每年種植的糧食,也隻夠一家人吃,為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想盡法子在土地上投入。

當蔬菜基地落戶家門口,李唐書和家人決定把家裡的土地流轉,除了能獲得每畝土地800元的租金,她還能和老伴到基地做起手上活,獲得工資收入。

“現在年齡大了,外出務工也沒有願意要,他們大老板來這裡包田地做,我們來基地干活也覺得方便,就在附近,走路也沒多遠。”李唐書樂呵呵地說。

和李唐書一樣的,還有很多村民都是來自附近村寨的中老年人,他們把土地流轉給公司后,就到基地務工,每個月能獲得2000多元的收入,還可以獲得分紅。

“老板喊我們來這點做活路,一天八九十塊錢,到我們這個年紀也合適,可以賺得點收入,減輕年輕人的負擔,加上還可以照顧到孫孫。”村民趙玉菊說。

值得一提的是,鴨池鎮的蔬菜保供基地帶動了當地113戶491名貧困戶脫貧。

在朱昌鎮小屯壩區,放眼望去,一行一行地膜整齊地排列著,在陽光照耀下,明晃晃一大片。

在種植上,朱昌鎮根據市場需求選擇種植品種,確保蔬菜盛產后有市場可銷。

“我們和朱昌轄區范圍內的農商聯動簽訂了供銷協議,根據農商聯動的實際需求,他們需求的白菜、蓮花白乃至於馬鈴薯,根據需求進行種植。”朱昌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顧海霞介紹。

近年來,七星關區朱昌鎮堅持保內供促外銷,突出產品品質、上市時段等優勢,完善蔬菜基地布局,加強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採后商品化處理水平。同時,按照蔬菜標准園規模化、標准化等要素完善建設內容,建立健全產品追溯制度,加強蔬菜產前、產中、產后等全過程的監管。加大“農超對接”“農校對接”“傳統蔬菜市場對接”“直營點建設”等工作力度,減少流通環節,促進農產品質量保証,穩定蔬菜價格。

顧海霞介紹,朱昌鎮壩區保供蔬菜基地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摒棄了單一地大規模種植,實現了蔬菜品種多元化,更讓村民最大限度的增收。

村民劉天敏向筆者算著收入賬:“我家流轉4.5畝地給公司,每年的土地流轉費750元,在地裡做工一天也有80塊,生活不成問題。”

一旁70多歲的石朝飛忍不住搭話,夸贊起這份工作:“頭個月做了10來天,我就領了1000多塊錢,比以前種一年包谷還掙得多。”

目前,七星關區建設4個壩區蔬菜供應點,主要供應城區大型農貿市場、超市、學校食堂等。壩區蔬菜訂單式供應,不僅為市民群眾的“菜籃子”保駕護航,更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注入了新鮮活力。

城區蔬菜保供基地發展一片向好,在希望的田野上,產業帶動致富、群眾干勁十足,“錢袋子”愈加鼓起。太陽慢慢西斜,霞光照亮了大家的笑臉,臉上的堅定與從容熠熠發光……(汪巍 蒙娜)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