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詐騙盯上未成年人,預防不能簡單“一刀切”

楊 侖

2020年04月24日09:11  來源:科技日報
 

史無前例的網課和假期,讓孩子們和手機、平板電腦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充裕。但網絡詐騙也潛伏其中。近日,據淮南警方數據顯示,四月以來,淮南學生被騙案共計27起,多數為網絡刷單、賬號欺詐和網絡購物詐騙。

這個“史上最宅假期”,孩子們終於可以“肆無忌憚”地投奔網絡的懷抱。信息化浪潮下,網絡欺詐正在成為網絡安全的頭號威脅。毫無疑問,執法機關的嚴厲打擊和制裁必不可少,但提升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卻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未成年人對於網絡詐騙的手段辨識能力有限,一些在成年人看來有些幼稚的詐騙手段,未成年人卻可能會上當。孩子們對互聯網所帶來的海量信息缺乏基本的辨識能力,越早補上網絡安全這門課,就越容易保護孩子不受網絡詐騙侵害,引導其走向正確的方向。

言傳身教永遠是教育的核心密碼。絕大多數孩子第一次上網也都是在自己家裡,家長正是提升孩子網絡安全意識的最佳教師。而在家庭教育實踐中,許多家長往往會採用一刀切“禁網”、沒收手機設備等方式,試圖從物理上將孩子與網絡隔離,這種做法隻會適得其反。

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現在的中小學生幾乎完全成長於移動互聯網的媒介環境中,而網絡作為未來世界的“基礎設施”,是孩子必須掌握的生存技能。與其“斗而鑄錐,渴而穿井”,不如“治未病”,家長需要早早介入,靠前站位,使用軟硬件自帶的家長模式規范孩子的網絡行動﹔深入淺出地講解網絡注意事項,切實提升孩子的網絡安全意識。

同樣需要靠前站位的還有學校。客觀來說,盡管許多學校都開設了網絡課程,但專門針對網絡安全教育的則相對較少。一方面,學校對網絡安全意識與基本教育技能挂鉤這一認知不夠重視﹔另一方面,也缺乏專業的教師、教材來支撐課堂內容。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缺位,導致了中小學生的網絡知識主要來自同學、朋友以及互聯網上未經篩選的信息等,這顯然不能滿足未成年上網群體的龐大需要,因此導致網絡詐騙、網絡沉迷等問題不斷發生。

當然,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並非一人之責,包括網絡平台企業在內的社會組織也應當發揮自身作用,共同為青少年營造一個良好的互聯網氛圍,共同守護孩子們健康成長。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