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仙女帶火侗家寨

一名駐村紀檢干部的網絡扶貧故事

2020年04月23日21:24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與攝影師確定取景和光線,檢查宣傳詞是否准確,與供貨商溝通底價,向快手運營人員確定流量推廣事宜……3月29日下午,貴州省黎平縣的萬畝茶園裡,兩年前從黎平縣紀委監委來到蓋寶村任第一書記的吳玉聖准備著即將開始的一場直播。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黎平是中國名茶之鄉、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但是過去銷路有限,產出的茶葉賣不出好價錢。”直播開始了,吳玉聖一邊關注著直播,一邊向記者介紹道,“今年年初,縣裡面決定將茶葉、茶油、天麻作為三大支柱產業來發展。春茶上市在即,縣委書記、縣長找到了我們,請快手平台上聲名在外的‘七仙女’幫忙推廣一下茶葉,這說明我們的帶貨能力得到了認可。”

最終,這場活動線上瀏覽量超過110萬人次,獲得點贊20萬次,現場直接銷售達2300單,線上線下總交易額超180萬元。

一個月走遍蓋寶村——

脫貧離不開年輕人

從一名紀檢監察干部到網紅視頻團隊幕后的推手,再到蓋寶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這背后的故事很曲折。

2018年2月14日,農歷臘月廿九,吳玉聖接到了組織安排他到蓋寶村擔任三年扶貧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

黎平縣是我國侗族人口最多的縣,蓋寶村是黎平縣的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交通不便是蓋寶村脫貧的最大阻礙,從縣城過去要走4個小時的蜿蜒山路,冬季的山區還極易起霧。但吳玉聖的反應卻是不能等到春節過了再去村裡任職。

“到時候村裡的年輕人又回城打工了,而干好扶貧工作,青年的力量必不可少。”這是前兩次駐村工作留給吳玉聖的經驗。

當天下午,吳玉聖開車從縣城來到蓋寶村,在與村黨支部書記簡單交流后,便一同走訪了貧困戶,與返鄉青年聊了聊天,還加了幾個青年人的微信,建了一個群,那個群就是現在已經達到群成員上限的“蓋寶村青年協會”的雛形。

通過跟青年人的不斷交流,吳玉聖發現這些青年打心底裡希望自己的家鄉能越來越好。

“我願做一根火柴,點燃青年們對於家鄉的希望和信心。”吳玉聖在蓋寶村正式工作的第一個月,就號召青年集資近3萬元在村裡種樹改善綠化,后來又集資幾千塊買了魚苗投入河道。

“過去村裡毒魚、炸魚屢禁不止,河道環境很差。現在魚苗都是年輕人買的,他們對禁漁有了監督權和話語權,一旦發現違反者,就會主動出面勸阻或者處罰。家裡的長輩都知道河道裡的魚是屬於自家孩子的,也就沒人去毒魚、炸魚。現在,魚多了,河水也清澈起來。”當地村民吳文銘告訴記者。

兩年多時間,“蓋寶村青年協會”累計為村裡捐款三十余萬元。初來乍到的吳玉聖之所以能獲得當地青年“真金白銀”的支持,一方面是因為吳玉聖紀檢監察干部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青年們看到了吳玉聖做事情的態度。

“吳書記來蓋寶前是做紀檢工作的,老百姓都很信任他。”本地青年吳本亮說,“他在發起每一項活動前都會寫一個非常詳細的計劃書發到群裡,大家看到計劃書就知道他是站在村子發展和大家脫貧致富的角度在做事,而且他的思路和大家往往不謀而合。”

村裡環境的逐漸改善和一些陋習的改變証明了青年人的力量。有了信心和力量,缺的就是方向。為此,吳玉聖和全村青年在微信群裡不斷進行著討論,種中草藥、有機農產品、發展旅游等等。一個月的時間,吳玉聖讓村裡的青年帶著他走遍了蓋寶村,挖掘村裡的民族歌曲、服飾、風俗……

通過互動,大家最終確定了三個發展方向,包括走生態有機農業路線,結合侗族文化和牛耕文化發展旅游業,發展傳統紡織業和侗族傳統服裝業。而這一切產業發展的前提都是要通過短視頻和直播打開對外宣傳的窗口。

於是,2018年5月,快手平台上“侗族七仙女”注冊運營,為蓋寶村的發展開了一個好頭。

源自傳說故事的形象大使——

“侗族七仙女”走出黎平

以“七仙女”為主角運營一個視頻賬號的點子來自於一個當地傳說。侗族琵琶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邊彈邊唱在當地很受歡迎。相傳這種琵琶歌是下凡的七仙女看到侗族姑娘美麗優雅又善良,但是生活乏味枯燥並不開心,所以將琵琶歌的種子撒在了蓋寶河裡。從此,喝了河水的侗族姑娘都會唱侗族大歌。

“難怪我們侗寨姑娘這麼漂亮,原來是七仙女下凡來的。”聽到老人講述這個傳說,正在尋找傳播點的吳玉聖靈光一閃,“我決定尋找下凡的七仙女,讓她們來做我們侗寨的旅游宣傳形象大使,讓觀眾們通過侗族美麗的七仙女,來認識侗族文化和侗寨的浪漫生活。”

在侗寨琵琶歌隊一次練歌的間隙,吳玉聖發現了第一位“仙女”楊艷嬌﹔在拍侗族結婚風俗視頻時,吳玉聖認識了兩位漂亮的侗族伴娘吳文麗和楊妮丹﹔刷快手的時候發現了在縣藝術團實習的吳蘭欣和她同學吳夢霞﹔“三顧茅廬”請出受父親影響拍攝了微電影傳承侗族文化的張國丹……

歷經波折湊齊了七位仙女,吳玉聖試著在快手上傳了一段短視頻,這一試,他驚喜地發現一天內賬號粉絲就漲了1000多。從此,“侗族七仙女”在快手上開啟了自己不斷漲粉的節奏。截至目前,該賬號已擁有近40萬粉絲。

如果沒有加入“侗族七仙女”,楊妮丹、吳夢霞、吳蘭欣等人大概會走上與現在截然不同的人生路。楊妮丹曾想過跟隨朋友去上海學美容,爾后留在那座城市賺錢。吳夢霞如果繼續念書,拿到畢業証后便會順理成章回到老家做幼師。而吳蘭欣倘若沒有退出黎平縣藝術團,此時應該過了實習期,領著每月固定的工資,隨著隊友參加各種演出……

現在已經成為當地符號的“侗族七仙女”隊伍也在不斷壯大,除了固定負責直播的七位女孩,還有越來越多的侗家姑娘參與到視頻拍攝中,唱侗族大歌、跳侗族舞蹈、介紹侗族文化……

侗族的傳統服裝分為便裝和盛裝,兩種服裝都是手工制成,以復雜程度不同的刺繡加以點綴,但是在過去,這些女孩卻不怎麼愛穿民族服裝。

“原來我們一年也穿不了一次民族服裝,就算穿著便裝在縣城逛街,街上的人也會對我們指指點點,說我們是從山上下來的。”吳夢霞說,“現在不一樣了,社會的認同讓我們有了信心,幾個姐妹一起穿著盛裝在北京天安門看升旗儀式時,周圍的人都圍著我們看,問我們是哪個民族的,還有外國人想買我們的衣服。在縣城,侗族的服裝也越來越常見。”

“村裡面的變化越來越多,最可喜的就是‘七仙女’用自信帶動了整個村子加深對侗族文化的認同。不只是服飾,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等世界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也今非昔比,逐漸走出了黎平、走出了貴州。”吳玉聖說。

小黃姜從滯銷到暢銷——

人氣越來越旺的小山村

“七仙女”日益擴大的影響力在宣傳侗族文化的同時也為當地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切實的好處,村裡種的大米、蔬菜成了香餑餑,家家戶戶常吃的腌制稻花魚、臘肉、辣椒醬在網上供不應求,老人手工制作的侗族服飾、手工藝品有很多網友高價求購……

小黃姜是蓋寶村的特產之一,肥沃的土地和有機的耕種方式讓當地出產的小黃姜品質一流。但在2017年,當地農民種植的不少小黃姜還是爛在了地裡。

“拼成本我們拼不過山東和東北,他們在大平原種植,用大規模機械耕種成本自然會低很多,而貴州大部分山區都是梯田,沒法使用機械。就像小黃姜,他們賣到1塊錢1斤還有得賺,我們賣到2塊錢才能保本。”當地村民吳永榮說。

像小黃姜一樣,蓋寶村的很多農產品都是因為售價沒有競爭力,而遲遲沒有打開銷路。

了解到小黃姜滯銷情況的吳玉聖主動找到吳永榮,提出用“侗族七仙女”為其宣傳推廣。直播結束的第二天,吳永榮就接到了來自上海的電話,向其先期購買50斤的小黃姜。

“我馬上給他發了快遞,過了沒兩天,收到貨以后對方肯定了我們小黃姜的品質,一下子訂購了1萬斤!”就這樣,在吳玉聖和“七仙女”團隊的幫助下,吳永榮和其他15戶種植小黃姜的農戶2018年賣出了近6萬斤的小黃姜,每戶分到了超過1.7萬元的淨利潤,包括吳永榮在內的16戶小黃姜種植戶相繼脫貧。

除了助力農產品的銷售,蓋寶村知名度上漲帶來的另一大收益就是游客多了起來。2016年從外地回到蓋寶村的吳順祥就從中嘗到了甜頭。“之前外出打工攢了些錢,本想回家開個飯館,但是生意一直好不起來,來來去去都是那幾桌不經常來的‘常客’。”吳順祥說,“雖然沒有仔細統計過自己的收入,但是這兩年的生活明顯寬裕多了。節假日的時候來吃飯的游客都要拼桌了。”

家住村口的吳順祥借助“地利”在經營飯館之余還開起了快遞代收點的買賣,擺滿幾個貨架的快遞在他看來代表著蓋寶村的“人氣”越來越旺了。

“侗族七仙女”日益提高的影響力給村裡帶來的變化越來越明顯。“七仙女”和她們的故事登上了中央電視台,越來越多的游客來這裡觀光旅游,陸續有大學生選擇回鄉工作,原本一到晚上就回歸靜寂的小山村也開始有了廣場舞。“七仙女”們告訴記者:“蓋寶村的鄉親們越來越開心了。”

在眾多“賣貨郎”中脫穎而出——

抓住新機遇 拓寬致富路

吳玉聖在幾個互聯網平台的昵稱都是“絕世孤島”,這個昵稱源自多年前他第一次駐村的經歷,當時的那個小山村在他看來就像是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現在,蓋寶村的農產品和它的美名一起走到了全國各地,吳玉聖最滿意的一個視頻甚至登上了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讓金秋豐收的稻田香飄海外。

而吳玉聖卻從不認為功勞是自己的,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反復說,蓋寶村的變化是這個時代帶來的,他自己隻不過是在對的時間出現在了對的地方。“是黨的惠民政策,還有便利的交通、發達的物流、普及的互聯網共同打好了蓋寶村脫貧致富的基礎。”

這並不是客套話,受脫貧攻堅帶來的惠民項目促動,當地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修好了路,建起停車場。一條直通蓋寶村的高速公路在今年年初已經通車,可以為村民節省一個多小時的通行時間。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支持吳玉聖的觀點。他表示,直播購物快速發展的背后,還有著強大的通信技術、物流系統、信息處理和訂單交互系統的支持。在中國,新技術、新模式的快速發展,使得商品能夠在第一時間送到消費者手中。

當前,直播以其強大的帶貨能力,已成為數字經濟的風口,也為各地尤其是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據了解,僅在快手一個平台,目前已經有超過2200萬人獲得收入,其中有500多萬人來自國家級貧困縣。

快手區域合作總監張思誼參與過很多扶貧項目,也是“侗族七仙女”的運營人,在她看來,“七仙女”能夠從眾多的“賣貨郎”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在於創新、內容和堅持。

“吳玉聖將新的模式和想法帶到了蓋寶村,‘七仙女’的出現和成功說明,這種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內涵、民族情懷的地方,借助短視頻或者直播來宣傳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七仙女’團隊的產品,無論是短視頻還是直播,從創意到質量在這個領域都是數一數二的。這與整個團隊認真且專業的態度是分不開的,觀眾們都可以從他們的內容上看出他們花費的心思。”張思誼告訴記者,“其實在我看來,賣貨更像是‘七仙女’的副業,她們的視頻和直播更多的是將民族文化、特色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風土人情、大好風光和特色物產的展示之中,這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優質的視頻內容擴大粉絲群體,獲得更多的流量,在形成一定的品牌后借助自己的影響力為家鄉代言,銷售優質農產品,並進一步吸引游客到來,發展當地經濟。”

“與中藥企業的協議已經初步簽訂,種藥材的村民不用擔心銷路﹔下個月幾家侗族木樓改造的民宿要完成內裝修,准備迎接旅游旺季的到來﹔朱冠寨寨口的那座正在建的木樓再過幾個月也要完工,那將是村裡的旅游接待中心﹔今年年底,蓋寶村的大米有機食品認証應該就能審批下來了……”談起未來的發展,吳玉聖充滿信心。(本報記者 齊昕)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