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有訂單,群眾有活干,對於疫情之后的復工復產,大家都很有信心。”走進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扶貧工廠”,正在組織工人生產的凱麗達公司負責人鄭娟說。生產車間裡,十余條生產線已經全部開工,來自當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30多名員工也開啟“趕貨模式”,加足馬力忙生產。
“我們公司的訂單目前已經排到7月份,隻要當地群眾有手藝,願意學,都可以來這裡上班。”鄭娟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員工們不僅可以得到當地政府給予的每月400元穩崗補助,公司還為每個人都購買了保險,為大家順利開工吃下一顆“定心丸”。
六枝特區落別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群眾在凱麗達服飾有限公司上班。貴州省民政廳供圖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貴州各地的生產正逐步轉向正軌。為了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能順利復工掙錢,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堅持“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努力把疫情對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影響降到最低,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保障。
推進復工復產 “扶貧車間”開啟“趕工模式”
在朋友圈發布招聘信息,打開小喇叭宣傳就業政策,現場設點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幫助……連日來,六盤水落別易扶搬遷安置點社區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十分忙碌。為了推進社區裡的“扶貧工廠 ”順利復工復產,他們有大量工作需要聯系和對接。
“沒想到在浙江學到的手藝,在這裡也有了用武之地,工資收入也和在浙江那邊差不多。”在落別鄉合怡興民族手工藝品布依特色染織刺繡車間,繡娘王妹霞笑著說。受疫情影響,王妹霞今年沒有外出務工。在朋友圈裡,她看到社區工作人員發布的刺繡工人招聘信息,於是決定試一試,沒想不僅自己獲得了一份滿意工作,也解決了繡坊急缺技術工的問題。
在施秉縣南官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春燕扶貧車間裡的口罩生產線已經正式投入運行。裁剪、縫紉、穿繩、整理……各道工序無縫對接,一隻隻口罩從生產線下來后,馬上被“全副武裝”的30余名工人快速打包好。
“這條生產線是由杭州市臨安區對口幫扶施秉縣的一家口罩生產企業投資的,也是施秉縣首條口罩生產線。”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相關部門的協力支持下,生產線從籌備到正式生產僅用了2周時間。目前,該生產線日均可生產10—12萬隻一次性口罩,為當地搬遷群眾帶來了60多個就業崗位。
團山安置點。羅騏 攝
在關嶺縣百合街道同康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扶貧車間同樣按下了“啟動鍵”。“機器24小時不能停,工人按照倒班制上班,白班每天80元,晚班每天90元,一般情況下熟練工每天能有上百元的收入。”關嶺啟鑫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在公司的注塑車間內,一排排機器正在運轉,150多名工人身著工作服和安全帽,戴著口罩正在將生產出的塑料配件進行分離。“之前還擔心因為疫情工廠無法開工,沒想到剛過完年沒多久就接到了復工通知,現在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工作干勁也更足了。”很多工人表示。為了讓員工安心工作,公司還在車間內設置兒童托管室,並購買了兒童板凳和書桌,工作期間,員工可以把孩子帶到車間內,社區會有專人進行照看,這一舉措也大家倍感溫暖和貼心。
鬆桃縣“新市民.追夢橋”示范點。劉子敏 攝
把崗位送到家門口 不讓搬遷群眾因“疫”返貧
“打了好多次電話,工廠一直沒有明確開工時間,現在是特殊時期,上哪裡去找工作喲?”受疫情影響,一直在外省務工的陳海燕遲遲沒有接到工廠復工通知,這讓她憂心忡忡。
3月19日,一場易地扶貧搬遷專場招聘會在六盤水兩河新區安置點舉行,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陳海燕順利與一家電子企業達成用工意向,這給她帶來了生活新希望。
“以前找工作全憑自己碰運氣,現在崗位送到‘家門口’,省內、省外崗位全都有,還由我們自己挑,比以前方便太多了。”說起自己剛剛找到的工作,陳海燕開心地說道。
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陳海燕並非個例。3月以來,六盤水盤州市政府組織了上百家企業,分別在紅果縣城安置點、兩河新區安置點、思源安置點、盤南產業園區安置點、盤北開發區安置點等舉辦了5場專場招聘會,為當地群眾提供了70000余個崗位,眾多搬遷群眾順利實現就近就業。
“由於很多搬遷戶過去從事的是傳統種植業,文化程度較低、缺乏技術、思想相對保守等成為就業難的主要原因,要讓更多人順利長久就業,必須加強崗前培訓。”安順市西秀區易地扶貧搬遷城區安置點彩虹社區服務中心負責人說。
到萬山旺家社區考察學習“新市民.追夢橋”工程。羅騏 攝
彩虹社區現有易地搬遷戶1295戶6088人。自2月中旬復工復產工作展開以來,社區成立了專門的復工復產工作小組,一手抓疫情防控阻擊,一手抓復工復產。針對社區搬遷群眾文化低、缺乏技術、就業困難等問題,工作組通過召開就業推薦座談會,多部門參與,解答群眾的就業難題,向群眾推薦較為適合的就業崗位,並對其進行了集中崗前培訓,順利解決了1200余人的就業問題。
開陽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工作人員幫助群眾應聘工作崗位。趙彬 攝
為幫助更多搬遷戶找到理想的工作,貴州開陽縣成立了專門的脫貧攻堅作戰指揮部,採取挂圖作戰,副縣級以上干部分片包鄉(鎮、社區),黨員干部包村、包樓棟,並在易地扶貧搬遷點設立就業創業服務中心派駐6名專職工作人員,走村入戶開展就業扶貧幫扶,讓2000多名搬遷戶順利就業。
開陽縣開展廚師技能培訓。開陽縣宣傳部供圖
據悉,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總人數佔全國計劃總數的15%,達到了188萬人,“穩得住”“能致富”成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的大考驗。貴州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疫情期間,很多企業面臨“用工荒”,由於信息不暢,一些搬遷群眾卻被困在家裡“閑得慌”,充分發揮安置點社區服務中心的紐帶作用,讓群眾在家也有事可做,有錢可賺,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侯半篇文章”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