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工廠建家門口搬遷戶收入不微

2020年04月06日08:24  來源:貴州日報
 

3月31日,春日艷陽,銅仁市萬山區旺家花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靜有序。走進扶貧微工廠產業園一樓,阿裡巴巴“AI豆計劃”人工智能產業扶貧孵化空間,“標注師”石一慶坐在電腦前,忙著為“產品”做標注。

若在往年,大年初八之后,她便南下浙江溫州。在溫州,她從事化妝品銷售,月收入3000元至5000元。

今年春節,對於石一慶來說,卻有些漫長。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企業按下“暫停鍵”,打亂她外出計劃。

她心急如焚:“長時間宅在家裡,沒工作沒有收入,生活肯定受影響,怎麼能不急?”

如何暢通就業渠道惠民生,確保搬遷群眾增收?這成為疫情防控期間,萬山區面臨的又一道考題。

2月8日,貴州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促進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成為萬山破題之舉。《通知》從切實減輕企業稅費負擔,減輕企業稅收、社會保險費繳納、住房公積金繳存負擔﹔進一步降低企業運營成﹔全力保障企業正常生產,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等方面,支持中小企業積極應對疫情影響,促進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

萬山隨即出台復工復產惠企“禮包”、打好“留雁行動”組合拳——實時發布招聘信息,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向“留雁人員”點對點推送信息,引導參加網上自主擇業。

各項舉措含金量高。2月20日,石一慶入職阿裡巴巴“AI豆計劃”人工智能產業扶貧孵化空間,成為公司的標注師。與她同時入職的,還有55名搬遷群眾,月收入達4000元以上。

石一慶笑著:“就業不用去遠方,家門口就有好地方。在家門口拿到這麼高的工資,真好!”

讓樓於民建扶貧微工廠,讓農民變工人。近年來,旺家花園承接了思南、印江等縣的貧困群眾4050戶17965人。為讓搬遷群眾就業,萬山讓樓於民,騰空准備用於旺家社區辦公的樓房,打造6000平方米的扶貧微工廠產業園。出台辦公用地補償、解決就業補貼、崗前培訓補貼等政策“禮包”,引進簡單、易學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採取“理論培訓+實操培訓+就業”相結合方式,對搬遷群眾開展就業技能培訓,讓扶貧搬遷在家門口就業。

目前,扶貧微工廠產業園共引進景航服裝、阿裡巴巴“AI豆計劃”人工智能產業扶貧孵化空間等7家企業,可解決600名搬遷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走進景航服裝公司車間,針車不停響動,員工巧手翻飛,忙著飛針走線。44歲的新員工吳仕榮端坐平車前,細心地縫制袖口。

旁邊,組長何玉菊耐心指導:“把布料拉直,防止針線走形,手上速度可要跟上……”

吳仕榮老家在思南。搬遷之前,她久居深山,生活靠在地裡“刨食”,生活雖然貧困,卻能填飽肚子。

“搬遷到萬山,靠什麼生存?”搬遷前,她暗自嘆息。

不久前,全家人搬到旺家花園,她打消了顧慮。政府安排她到扶貧微工廠就業,從當學徒做起,有保底工資。

在組長指點下,從踩空車熟悉機器到練曲線,再到縫明線、暗線……點滴變化中,吳仕榮的角色也在轉換——從農民到工人。她說:“在企業上班,不用日晒雨淋,這樣的日子真好。”

因疫情影響,企業一度按下“暫停鍵”。景航服裝公司負負責人廖景偉著急:“公司的訂足,生產任務重。”

萬山區按下復工復產鍵、開展“留雁行動”,解決扶貧微工廠復工初期用工荒,企業留下了技術人才。廖景偉說:“新入職的40名搬遷群眾,會技術的達10多人。”

企業發展,人才是關鍵。何茂喜夫婦在廣東中山市務工,有23年裁剪經驗,練就一手過硬手藝。為了挽留他們留在家鄉,公司為夫婦倆共開出了萬元月薪。

把時間搶回來、把損失補回來。針對疫情特殊時期項目復工開工推遲、部分企業縮減用工規模、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和外出務工受影響的問題,我省還採取“六個一批”措施,幫助返回原崗位解決一批,發動尋找新崗位解決一批,動員參加農村產業革命解決一批,組織投入重大項目和企業生產解決一批,提供公益性崗位解決一批,扶持創業解決一批,多渠道推動農民工返崗就業,千方百計保障農民工快速就業,穩定收入來源,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郭進)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