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管筱璞
疫情關不住思念,距離隔不斷親情。
近日,湖北等九個省份提出在全省范圍內暫停殯葬服務機構的現場祭掃服務,其他省份一些地市也做了類似安排。如何既滿足群眾祭掃需求,又做好疫情防控?4月1日,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副司長范瑜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為鞏固疫情防控成果,今年大力推廣非現場的祭掃方式,包括“雲祭掃”、推廣家庭追思、開展公益性代祭服務等。
點上一支蠟燭,獻上一束鮮花,留下一段傾訴……隨著清明的臨近,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雲祭掃”平台寄托對逝者的哀思。這一看似迫於疫情的“退而求其次”之舉,在疫情過后是否會成為人們文明祭掃的新選擇?
隨時隨地緬懷祭掃,心貼得更近了
在江蘇省太倉市婁東街道香花橋社區工作人員孫建春看來,清明掃墓、祭祖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傳承,在對先人的追思緬懷中,蘊含的是對傳承弘揚優秀家風的期待。在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下,祭掃形式不能簡單復古,而要“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不在於用什麼形式祭祀,關鍵在於是否用“心”祭祖。用“雲祭掃”方式寄托哀思、緬懷故人,是對家人、對他人、對社會負責的文明體現,不失為一種清明祭掃新風尚,值得倡導。
“不去墳前燒紙、磕頭、除雜草,總感覺這份孝心沒盡到。網上祭掃這種形式,大部分老人還不一定能完全接受。”退休人員李師傅坦言,“不過,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現在又是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作為老黨員,我們不僅要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為疫情防控和保護生態環境盡一份力。”
當然,也並非所有老人都無法接受“雲祭掃”。子女旅居海外的張大爺就持贊成態度:“相比實地實物祭掃,網上祭掃可以讓海外的家人隨時隨地緬懷祭掃,彼此的心貼得更近了,家庭的精神紐帶也增強了。”
據民政部相關部門介紹,今年倡導以下幾種創新祭掃方式:一是居家追思。二是網絡祭掃。目前多地民政部門、殯葬服務機構已開通網絡祭掃平台,逝者家屬可以登錄平台為逝者建立網上紀念空間,通過網上獻花、留言寄語寄托哀思。三是提供公益性集體代祭。有條件的地方,殯葬服務機構免費提供集體代祭服務,由工作人員完成庄嚴肅穆的集體祭掃儀式,家屬可以實時觀看。四是提供個人代祭服務。有條件的公墓等殯葬服務機構,可由工作人員為有需求的逝者家屬提供一些個性化的代祭服務。
“嘉琪,清明能回來給老奶奶掃墓嗎?”同往年一樣,江西省永修縣三溪橋鎮紀委干部張嘉琪近日接到了父親的電話。
“爸,我心裡也放不下老奶奶,但疫情還沒過去,現場祭掃有風險。”張嘉琪耐心地向父親解釋。曾祖母在世時,非常疼愛她,彼此感情很深。每年清明節,張嘉琪都會趕回家鄉九江市潯陽區掃墓,但今年不同以往。
為減少清明期間祭掃人員流動和聚集,永修縣號召採取代客祭掃、書寫寄語等形式,弘揚孝親感恩、厚養薄祭的傳統文化。作為紀檢監察干部,張嘉琪覺得自己更應以身作則。她試著向父親建議:“不如我們用代客祭掃的方式,同樣可以寄托對老奶奶的哀思,好不好?”
為了打消父親的顧慮,她介紹了永修縣的情況:代客祭掃收費標准為198元,可以由兩名工作人員代送兩籃鮮花、三份水果和酒水、茶、糕點,為逝者上香、擦拭墓碑,並將視頻回傳。最終,張嘉琪成功說服了家人。
從“花歌燭酒香”到數字情感遺產
祭祀歷來被認為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基礎,是中華民族紀念先祖、悼念逝者、教育后人的傳統活動。其實,與“雲辦公”“雲教學”“雲招聘”等類似,“雲祭掃”也不是由於疫情衍生的新生事物,只是在特殊時期被放大的一類現實需求。
上世紀末,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祭祀活動擴大至虛擬空間。在網絡上為逝者建立一個墓地、紀念館,祭奠者隻需輕輕一點,便能完成“點燭”“上香”“燒紙”“敬茶”“祭酒”等傳統祭奠行為,以及“獻花”“點祈福燈”“系黃絲帶”“折千紙鶴”等現代祭祀內容。此外,還可以上傳逝者的生平介紹和祭文,甚至可以上傳留存逝者音容笑貌的音視頻資料。
2000年初,國內首家祭祀網站網同紀念網創立,並在3年內實現了收支平衡。網絡祭祀的商機吸引了大批投資者,到2003年,全國網絡祭祀服務網站迅速發展到300多家。然而,內容同質化、設計簡單等原因使得這些祭祀網站普遍面臨服務推廣難、贏利渠道窄的問題,發展陷入停滯。
在網同紀念網實際負責人王曉彥看來,最初的“花歌燭酒香”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多元化的個性需求。“‘花歌燭酒香’就是獻花、點歌、點蠟燭、上酒、上香等最基本的祭掃服務。看看現在網上紀念館的內容之豐富,簡直可說是一種數字情感遺產。”
經過20年的發展,網同紀念網如今已建有31.5萬座網上紀念館,累計祭奠人次超過2000萬。北京市不少陵園的網上紀念館也依托該網站運營。進入網站的一個個網上紀念館,精心制作、每日更新的內容,滿是家人對逝者的無限思念。
回顧“雲祭掃”的發展,民政部門作為主管部門,在推動網上殯葬服務方面的努力由來已久。
早在2006年,民政部門便發文倡導綠色文明的網上祭祀方式,積極推廣居家祭祀、網上祭祀、電視公祭、集體公祭等現代祭祀方式。隨后,各省殯葬服務中心相繼推出網上祭祀服務。由共青團中央主辦的中國青年網每年在清明節也會舉辦網上公祭活動。由於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傳統祭祀活動存在越來越嚴重的交通、安全、成本等問題,網絡祭祀再度贏得發展契機。到2010年底,提供網絡祭祀服務的中文紀念網站穩定在了千家左右。
2018年,民政部印發的《關於推進“互聯網+殯葬服務”的行動方案》提出:到2019年底,60%以上的殯葬服務機構實現業務信息化辦理,逐步開展遠程告別、網上祭奠、網上預約預訂等線上線下互動服務。到2020年底,90%以上的殯葬服務機構綜合利用網站、手機APP、微信公眾號、服務熱線和呼叫中心等方式,為群眾提供規范、透明、方便、多樣的在線服務。
近年來,每逢清明,一些人因種種原因無法去現場為親人掃墓,就會委托墓園代為祭掃,祭掃的全程則會以視頻影像資料的方式記錄下來,反饋給委托人。此外,對於一些離我們遠去的先烈、英模,人們也會自發在網上紀念館憑吊緬懷,在重溫英雄事跡中汲取精神營養,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據了解,自然葬等生態葬逝者家屬對網上祭掃的需求更高。據統計,自2017年北京市推出骨灰自然葬后,主辦方已為3068位逝者的家屬提供網絡祭祀平台入口,建立網絡紀念館提供網上服務。其中,包括幫用戶創建生平傳記,提供鮮花祭掃、緬懷評論等服務。
據八寶山禮儀公司生態葬項目部工作人員介紹,一般來說選擇自然葬和海葬等方式安葬的逝者沒有單獨的墓碑,因此北京市在長青生命紀念園內設立了紀念碑,供親屬緬懷逝者。同時,主辦方為逝者家屬提供網上祭掃服務,家屬在相關網站上注冊后,可建立逝者紀念館並上傳相關信息,為逝者定制“二維碼墓碑”。其他親屬可通過掃碼,在線瞻仰和祭拜。
隨著公眾的需求日趨多元,“雲祭掃”也在不斷創新服務方式,如開通網絡直播,向逝者家屬展示祭掃現場詳情,進行遠程追思緬懷。親屬也可以進入加密的直播間,看到“代祭掃”的全程情況。直播中,家屬既可以留言祭奠,也可將錄播分享給家人和遠在異地的親屬,共同思念緬懷。
推廣“雲祭掃”瓶頸仍待突破
近年來,“雲祭掃”除主要用於祭奠祖先親朋外,為公眾人物和公共災難進行祭祀也在逐漸成為潮流。一些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發生后,許多網站也會臨時提供網絡祭祀服務。盡管有著諸如綠色、環保、安全等優點,“雲祭掃”經過多年發展,仍只是傳統祭祀方式的一種補充。
究其原因,場景的營造不容忽視。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的解釋是:“我們面對一座墓碑、一塊墓地,睹物思人,想起過往種種,眼淚就下來了。墓碑、墓地,這些我們稱作祭祀活動的場景要求,而到了網上,這個場景就變了。”
據王曉彥介紹,過去喪葬祭祀一直被視為一種禁忌。即使在開放的互聯網環境裡,網絡喪葬平台仍是一種“異類”。但現在,隨著人們對互聯網、移動終端使用程度的逐漸加深,人群的遠距離流動,以及用戶群體的年輕化趨勢,網絡平台以其不受空間時間局限的便利性、服務透明化等特點,日益為人關注。人們的情感寄托在網上呈現出“一對多”的模式,網絡祭掃的范圍不斷擴大,除了親人,為朋友、同事、老師等建立的網上紀念館也不少。
“網上紀念館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網絡空間。對活著的人來說,那是他們和逝者之間保持聯系的一座橋。”王曉彥解釋,在對紀念館的日常維護更新中,家人能得到極大安慰。他們往往比那些悶在心裡的人,能更快地“走出來”。
多位受訪者表示,要突破“雲祭掃”的發展瓶頸,既要完善祭祀網站的服務功能,確立服務規范﹔也要優化外部環境,培育有利於祭祀網站發展的生態。具體而言,要引導祭祀網站兼並重組,優勝劣汰,打造一批有影響、有質量、有效益的網站﹔規范祭祀網站的服務項目、服務價格和網站管理,引導祭祀類網站健康有序發展,促使網站加強管理﹔通過政府注資、免稅、政策性優惠等方式,突出祭祀網站的公益性,做好利國利民的公益服務。
北京市殯葬協會秘書長王紹全認為,未來網絡“雲祭掃”推廣程度會越來越高,“智慧殯葬”也將助推殯葬行業更加透明化、健康化發展。破除殯葬陋習、移風易俗,必將推動殯葬管理服務模式創新,更加便民、透明、優質。目前,大多數網上祭掃服務是收費產品,且上傳的網上紀念資料都非常特殊。從保障財產安全和網絡記錄安全角度出發,王紹全也提醒大家,選擇網上祭掃平台要找正規機構,比如各陵園自己開設的網上服務,或有資質的網絡平台等。
特殊時期的特殊之舉,也讓全社會對文明祭掃有了新的感悟。無論是近年來在城市禁止焚燒紙錢,還是推廣以鮮花代替鞭炮等,都是對文明祭掃、綠色祭掃的現實考量,也是文明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的具體體現。但無論形式怎樣改變,不變的是親情、是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