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物聯網,推出“無觸碰掃碼乘梯”功能,避免人與電梯按鍵交叉觸碰,這是貴州中航電梯有限責任公司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創新之作。
隨著當前貴州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環境資源約束加大,傳統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創新成為壯大實體經濟、增強發展動能的根本出路。
“創新,讓我們從制造到‘智造’動力更強。”將指甲蓋般大小的智能芯片鑲嵌在輪胎裡,便能通過電腦了解定位、胎測、胎壓等數據。作為老牌制造業,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經歷了傳統制造向現代“智造”轉型的艱難突破。近日,公司董事長黃舸舸說,技術創新和產品結構調整是逆境增長的制勝“法寶”。
“創新,讓我們參與全球競爭底氣更足。”2月6日,貴州鋼繩集團第二項國際標准獲批立項。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陸萍十分自豪地說:“我們把自主創新擺在企業發展戰略中的核心位置,改變了產品技術研發生產依賴進口的發展模式,參與到國際標准制修訂,讓貴州品牌叫得更響。”
“創新,讓採煤模式歷史性轉變更徹底。”在貴州發耳煤業有限公司,工人隻需在地面上摁下總控台啟動按鈕,地下深處的採煤機就可進入“無人駕駛”狀態。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肖國強表示,貴州煤礦多為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地質結構復雜,智能化開採能逐步終結過去“傻大黑粗”式的採煤模式,走上安全、高效、綠色發展新路。
創新,讓實體經濟強筋壯骨,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引擎”。
近年來,貴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實體經濟競爭力得到有效提升。
10位省領導領銜推進十大千億級工業產業發展,帶動傳統行業加快轉型升級、提質發展,新興行業加快壯大。
2019年,全省基礎材料、基礎能源、優質煙酒、清潔高效電力等產業產值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十大產業總產值超過1.2萬億元,帶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6%。
推進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同樣不負眾望。在“萬企融合”大行動引領下,2019年,全省2280戶企業與大數據融合,核心應用“上雲”企業超過1.5萬家,數字經濟增速連續4年位居全國第一,大數據引領作用越來越顯著,讓不少企業嘗到甜頭。
貴州航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之一。航天電器生產的麻花針被廣泛用於探月工程、北斗導航等重大工程,過去主要靠人工生產,成本高、產能低。實施數字化轉型后,每一道工序都上“雲”,推動“工匠標准”固化到每根麻花針上,不僅降低了人工成本,還有效提高了產量。
實體經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近年來,貴州積極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聚集、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發力,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但在全省創新大環境裡,也有不少企業囿於現狀,參與創新積極性不夠。
激發創新力,迫在眉睫。創新動力從何而來?常被提及但又不易操作的答案是:突破傳統思維,保持競爭和危機意識,吸引和培育高端人才。
“受經濟下行壓力等因素影響,當前全省仍有部分企業思路上存在小富即安傾向,主動創新意識不足。”貴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伍國勇認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隻有更加聚焦產品研發、技術創新等能力提升,才能逐漸擺脫處於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低端的尷尬境地,實現跨越發展。
保持競爭和危機意識,則讓王華在競爭激烈的管道市場逐漸站穩腳跟。王華是康命源(貴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20年來一直致力於市政道路雨水和污水排放的管道銷售、生產。為在行業佔有一席之地,康命源每年投入銷售收入的3%用於新產品研發及產品工藝優化,不斷提高產品競爭力。目前,康命源已獲發明專利50余項。
創新驅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
加大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力度,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打造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培訓技能勞動者100萬人次以上……近年來,貴州積極營造尊重創新、寬容失敗的干事創業氛圍,創新創業人才在各行各業大顯身手,成為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最具活力的第一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