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疫一線,有這樣一群人,正在用“心”抗疫。一個單獨的房間、一台電腦、一部電話,他們用聲音傳遞溫暖、用情感消除恐懼,為奮戰在一線的戰士構筑一道愛的防線,他們是心理咨詢師。
成為最好的傾聽者
“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很多人產生了較大的心理沖擊,普通人擔心自己患病,會產生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一些患者家屬,由於親人隔離治療,自己無法陪護,而產生無助、愧疚等心理﹔還有在抗擊疫情的一線,醫護人員、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也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2月28日,華中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台志願者、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鳳蘭告訴記者。
李鳳蘭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1月底,她從校友群得知華中師范大學要組建心理熱線的消息,立刻報了名。“剛開始報名參加的心理咨詢師大概100人,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加入我們,報名者達到上千人。”李鳳蘭說。在網上平台,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志願者們排班守候,以文字、語音等多種形式接聽熱線。
咨詢者情況各異,“特別引起我重視的就是仍戰斗在一線的公務員、社區工作者等群體,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壓力大,身心疲憊,既怕自身被感染,又害怕把病毒帶給家人,因此很需要情緒宣泄的出口,我們則成為最好的傾聽者。”李鳳蘭說。
接聽援助熱線已成習慣
“我在一線做核酸檢測,每天進實驗室都很擔憂,下班又不敢跟家人接觸,我該怎麼辦?”晚上9點左右,在教育部華中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台上,咨詢師盧寧艷接到了一位剛下班的護士求助。盧寧艷一步步幫助她平復心情、紓解焦慮情緒。
“一線的醫護人員壓力大,面臨很多情緒困擾。”盧寧艷是浙江理工大學心理學系講師,1月底入駐平台以來,已先后幫助10多位醫護開展心理援助。“現在每天坐在電腦前,接聽援助熱線,已成為一種習慣。”盧寧艷以“用‘心’抗疫”來概括自己的服務工作,“醫護人員們在沖鋒陷陣,我力所能及的就是努力為他們構筑一道心理防線。”
“21床的王奶奶昨晚睡得還不錯。”2月27日,武漢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梅俊華接到管床護士的電話,輕吁了一口氣。
5天前,王奶奶剛住進醫院,因為兒女在照顧她期間疑似感染了新冠肺炎,心情低落,不吃不喝不睡覺。2月25日,病區護士把情況緊急反饋給了“圓夢心理睡眠聯合干預工作組”,組長肖明朝、副組長李靜和梅俊華穿上防護服就來到了王奶奶床頭。“我們已經找醫生了解過您的病情,不重,隻要您配合治療,過不了多久就能出院。”隨著三位醫護人員輪番安撫,王奶奶慢慢平靜下來。
“部分人因為對疾病的恐懼等,容易產生失眠、焦慮和抑郁情緒。”第十批重慶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領隊肖明朝說,心理干預非常重要。2月18日,肖明朝所在的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等10支醫療隊在武漢市第一醫院聯合成立“陽光醫院”,組建了“圓夢心理睡眠聯合干預工作組”。除了面對面交流,肖明朝還與重慶醫科大學后方的心理醫生線上聯系,通過視頻、音頻等方式為患者服務。
盡最大努力幫助更多人
“謝謝您,朱老師,我心裡舒服多了。”2月25日,一通長達40分鐘的心理援助電話后,心理咨詢師朱晗媛受到了對方的肯定,欣慰地笑了。這通求助來自一位普通民眾,咨詢者自述在小區封閉管理后,擔心家人被感染,變得敏感,反復處理家中衛生,因此與家人之間產生摩擦分歧,心情有些焦躁。
“疫情當前,我能夠理解您想要努力保護家人的做法。”電話裡,朱晗媛語氣柔和,先共情理解,然后引導對方談談平時在不被家人理解時是如何做的,有針對性地提供適用辦法,幫對方緩解與家人之間的矛盾。
一番心理安撫,讓這位求助者緩和了心緒。“這是一個月來,我援助的十幾位求助者之一。”朱晗媛在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心理咨詢師,2月3日在微信公眾號看到心理援助熱線平台招募志願者,便主動報名參加。
朱晗媛說:“受疫情影響,一些人會產生無力感,由此產生壓抑、悲傷、焦慮等負面情緒,需要及時予以疏導。隻要社會需要,我就會盡最大努力幫助更多人,一起渡過這一關。”
點擊查看人民網貴州頻道新冠肺炎疫情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