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貴州戰法”

——寫在24個貧困縣出列之際

2020年03月05日09:38  來源:貴州日報
 

3月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告:正安、水城、關嶺等24個貧困縣符合國家貧困縣退出標准,同意退出貧困縣序列。

這是繼2018年度18個貧困縣成功實現脫貧摘帽后,貴州的又一次縣級層面的脫貧“加速”。

一切願景、隻有在實干中才能實現﹔一切難題、也隻有在實干中才能破解。

從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到減貧人數和減貧幅度位居全國前列,貴州准確把握脫貧之“勢”,精准施策脫貧之“事”,著力繪底色、增亮色、添成色,奮力擺脫千百年來的貧困狀況,演繹了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貴州戰法”。

繪底色,“四場硬仗”仗仗勝

這是一場令人欣喜的貴州之“變”——昔日貧瘠,如今多彩。

變化從何而來?

在冊亨縣百口新市民居住區羅正國老人心裡,是“搬”出來的。

曾經的老家百口鄉各江村,自然環境惡劣,產業發展無望。當地人雲:“寧願在城裡有一張床,不願在百口有一棟房。”

易地扶貧搬遷,讓羅正國“床”的夢想迅速“升級”——2018年6月,他舉家進城,搬到了縣城納福街道百口鄉整鄉搬遷新市民居住區,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新房子,兒子兒媳就近務工,年收入六七萬元,自己也過上了含飴弄孫的幸福生活。

從百口到納福,羅正國和鄉親們正收納著滿滿的幸福。“幸福日子才剛剛開頭。”朴實的話語代表了全省所有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共同心聲。

“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這是省委、省政府的承諾,更是所有努力摘掉貧困“帽子”地方的行動指南。

過去一年,24個出列縣農村“組組通”公路、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的“四場硬仗”捷報頻傳——

台江縣創新發揮“組團式”教育幫扶引領示范作用,讓“外流”的學生“回流”,點燃了每一個家庭脫貧奔小康的信心﹔

關嶺打響“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累計投入5.16億元,實施“組組通”等項目328個2431.38公裡,提前一年實現30戶以上村民組全部通硬化路,農村公路裡程2576.35公裡,打通了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通途﹔

圍繞“長短結合、以短養長”,荔波縣將桑蠶作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精品水果、青梅、蔬菜、中藥材、特色養殖等5個產業作為“一鄉一特”重點發展產業,各村結合自身資源優勢發展“一村一品”的N產並進,形成“1+5+N”產業扶貧格局。產業,讓扶貧從輸血轉向了造血,釋放了致富的內生動力﹔

……

“四場硬仗”的捷報遠不止於此,每個摘帽縣都有亮點,每個摘帽縣都有故事,每個摘帽縣更有值得借鑒的好模式。

無論是黎平縣的產業扶貧全覆蓋,還是正安縣的堅定不移夯實基礎設施,亦或是天柱縣的易地扶貧“三帶”模式和長順縣的“小縣辦大教育”......所有脫貧摘帽縣都“咬緊”精准二字,使出了十八般武藝。

精准聚焦脫貧要義,精准聚焦“四場硬仗”,精准聚焦貧困群眾,貴州,用精准的戰法,成功演繹了大山裡的“逆襲”,描繪了讓群眾最有獲得感、最有幸福感的厚重“底色”。

增亮色,“產業革命”連連捷

2020,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更是一個希望的年份。

在24個脫貧摘帽縣的最新“戰法”裡,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奮力奪取“兩個勝利”,是“喜嘗”產業革命碩果后的又一次全新啟程。

行至水城,隻見獼猴桃基地裡忙碌的工人們正專注伺候著嬌嫩的“金寶貝”,繁瑣的冬春管護隻為今年夏秋的一季豐收。

地處烏蒙腹地的水城縣,土地高、少、碎、瘦,“先天”不足,長期地裡刨食的山民,苦等苦熬是常態,在“靠天吃飯”“唯糧是農”思想束縛下,農業進退維谷。

如何念好“山字經”,讓脫貧更可持續?

水城縣科學運用“進”與“退”的辯証法,於不可為處有為,舞出了產業發展“新天地”——低效玉米“退”,高效的紅心獼猴桃和刺梨“進”,一“進”一“退”,讓扶貧產業更有含金量,也讓扶貧產業更有可持續性。

大產業頂天立地,小產業鋪天蓋地。

聚焦“八要素”,水城縣還因地制宜提出“種植業七長七短、養殖業三大三小”的山地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縱深推進產業革命,讓產業成為貧困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產業革命,是貴州脫貧攻堅的“最佳選項”,更是疫情之下,貴州奪取“兩個勝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大保障”。

產業革命為什麼“能”,因為把握了時代趨勢。

三都縣將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種植黃桃5.35萬畝,覆蓋貧困戶8009戶31441人,開辟了一條既“保生態”又“富口袋”的“雙贏”之路,讓“黃桃產業”變成了“黃桃經濟”。

產業革命為什麼“行”,因為適應了實踐要求。

織金縣以那鎮五星村,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的504個蔬菜大棚,所生產的蔬菜直供粵港澳大灣區,走進香港、廣州市民餐桌。用基地負責人李朝暉的話說,蔬菜種植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香餑餑”。

產業革命為什麼“好”,因為順應了群眾期待。

普安縣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持續推進以“一紅一白”為主導的茶產業,從育苗種植、茶園管護、茶青採摘、茶葉加工、涉茶服務業等環節累計惠及全縣農戶8642戶37922人(其中貧困戶3409戶14077人)

脫貧攻堅,不能用“吃肉”的方法啃“硬骨頭”,隻有聚焦產業革命,才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鬆桃的食用菌、錦屏的中藥材、獨山的桑蠶、岑鞏的林下經濟……24個脫貧摘帽縣,用一個又一個生動的實踐証明,隻有超常規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深入落實“八要素”,推動“六個轉變”,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才能為脫貧攻堅“增亮色”,書寫同步小康的美麗畫卷。

添成色,“幸福指數”節節高

種什麼,賣什麼,曾是黔中大地農人的思維定式,傳統的小農經濟與大市場間矛盾重重,市場價格的起起伏伏,牽動群眾心。

跳出農產品一買一賣的傳統思維,發軔於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新關村的“校農結合”新模式為農業產業發展找准了新方位——用“菜籃子”驅動發展的“車輪子”。

“原來地裡種的是馬鈴薯、玉米,現在地裡種的是蘿卜、豇豆、生姜等,一年四季有採收,還喂上了豬。”一樣地結百樣果,新關村舊寨組村民黃澤懿幸福寫在臉上。

從“種什麼、賣什麼”向“要什麼、種什麼”轉變,是市場經濟意識形成的關鍵一環,是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更是貴州檢驗脫貧“成色”的要義所在。

產業發展由“村”向“鄉”全覆蓋﹔產品加工由“田間”向“工廠”轉行﹔商品需求由“學校”向“外部”延伸﹔產品銷售由“收購”向“實體運營”“互聯網+”下單。

“三個轉變”,帶來的是山鄉大地的次次蝶變。康之源、毛南紅等企業入駐平塘﹔本地農業經紀人競相亮相﹔網上一鍵遠程下單平塘農特產品……

如何下足“繡花功夫”,讓脫貧攻堅“成色”更足?

黔中大地,24個脫貧摘帽縣新招頻出——

為讓幫扶干部做到底數清,提升效率,貞豐縣創新開展“一圖三色五清楚”網格工作法,開展問題大排查,限時銷號解決,實現“以戶保村,以村保鎮,以鎮保縣”出列目標﹔

以深化“一心六化”農村黨建體系為重點,羅甸縣著力推行“3451”工作機制,厘清鄉村權責邊界,完善村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為鄉村善治積蓄力量﹔

德江縣推進“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農村綜合改革,使組織力量、市場力量、社會力量在農村改革、產業發展中得到有機融合,盤活農村資源,擴展發展空間﹔

……

以“繡花心”做足“繡花功”,扶貧路上,聚焦把短板補得更扎實,讓脫貧更具實效,24個脫貧摘帽縣在各級黨組織引領下,握拳出擊,招招式式章法有序。

脫貧攻堅,並不止是見招拆招,更是一場以民心為卷的大考,如何做好“答卷人”?考驗著廣大黨員干部的情與智。

七星關區借基層黨建“七大工程”、劍河縣以“一任務兩要點三清單”、黃平縣憑“黨支部+ N”產業黨建模式,思南用“1455”抓干部結對幫扶......他們,一筆一劃,為這道“必答題”寫就高分答案。

奮斗2019,相約2020!

24個脫貧摘帽縣並沒有“鬆鬆氣、歇歇腳”,而是“發條”越擰越緊,各級干部“劍出鞘,弓滿弦”,苦干實干加油干,全力以赴打好殲滅戰,一鼓作氣奪取最后勝利。

奮斗2019,相約2020!

24個脫貧摘帽縣並沒有“車到站、船到岸”,而是因地制宜調整脫貧攻堅的方式方法,構建脫貧攻堅的“售后三包”,確保不出現貧困戶脫貧再返貧。

奮斗2019,相約2020!

24個脫貧摘帽縣將咬定青山不放鬆,兩場戰役一起打,兩個勝利要必得,確保更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尹長東 陳詩宗)

點擊查看人民網貴州頻道新冠肺炎疫情報道

(責編:鄧慶雨、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