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好施李士謙

2020年02月28日09:1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窮厄之時,亟須有人伸出援手,“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中華民族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高尚品德與實踐,千百年來不斷繼承和發揚,已經廣泛地存在於我們民族的社會生活之中。隋代趙郡有位仁者李士謙,一生立德為務,廣施善行,當地依靠他的救助而生存下來的人數以萬計,百姓由衷感激李士謙的崇德向善,“愛之如父母,懷之如親戚”。

據《隋書·李士謙傳》記載,李士謙年幼時父親去世,侍奉母親,因孝順而聞名。母親去世后,他捐出住宅作佛寺,脫身出外,到學館尋師求學,博覽群書,專心研究,並熟練掌握了天文、星相等多方面的知識。北齊的吏部尚書辛術想征辟他為員外郎,趙郡王高睿也因其德行著稱想舉薦他,他都稱病不去。北齊時期的寵臣和士開聲名不佳,也看重他的才識,准備向朝廷推薦他任國子監祭酒,李士謙堅決推辭,才得以免除。后來北齊為北周所滅,隋朝又取代北周,李士謙始終堅守志向不做官,以樂善好施聞名鄉裡。

李士謙平生注重修德愛人,合義而行,家裡親戚朋友聚會的時候,他會安排美酒佳肴,但自己卻面對酒食正襟危坐,不以之為倦。李氏宗族富裕,每到春秋二社(即春社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在古代是重要的節日),必相聚狂歡,無不沉醉在一片喧鬧聲中。曾經有次聚集在李士謙的住處,豐盛的酒菜堆滿眼前,李士謙卻恭敬地先擺好黍米,並對來客說:“孔子稱贊黍米是五谷之長,荀子也說食物以黍米為先,古人所推崇的東西,能容許我們違背嗎?”來客老老少少都肅然起敬,不敢隨便,回去后相互議論說:“見到了真正的君子,才知道我們這些人的淺薄啊!”李士謙聽說這事后,自責道:“為什麼被人所疏遠,竟然到了這種程度呢?”

李士謙雖然家境殷實,但生活卻非常節儉,穿的是布衣舊衫,吃的是粗茶淡飯,而他扶貧濟困則慷慨大方,從不躊躇。州裡如果有人去世,缺錢安葬,李士謙總是盡快趕到那裡,幫助別人籌辦喪事。曾有兄弟兩人因家產分配不均,相互爭吵,打起了官司,李士謙聽說后,拿出自己的錢,貼補給那個覺得自己分少了的人,使他與分得多的相等,兄弟倆都慚愧不已,於是相互推讓。有一次,別人家的一頭牛跑到李士謙家的農田裡,他將牛牽到陰涼處,給它備足草料,然后送回牛的主人家裡。李士謙看見小偷偷割他的庄稼,默默地走開。他家裡的仆人曾抓住偷他家糧食的小偷,李士謙知道后,反而安慰小偷說:“你們這樣做,都是因為家裡太貧困的緣故。”馬上叫仆人放了他們。他就是如此寬容厚道,做了許多這樣為善鄉裡的事情。

李士謙對處於困境之中的人,總是積極主動地施以援手,不計親疏、不圖報答,助人為樂成為他的道德追求。有一年飢荒,很多鄉人的生活難以為繼,李士謙拿出數千石糧食,借給行將斷炊的窮人,可是這年又遇歉收,借他糧食的人沒有辦法償還,紛紛到李士謙的家中表示歉意。但李士謙並不向他們要求償還欠谷,還招待他們在家中吃飯,當眾把鄉人們借谷的債契燒為灰燼,並對他們說:“我家多余的谷糧,本來就想用於賑濟,並不想求利。現在你們的債務已經了結,希望大家不要再放在心上。”然后禮送眾人各自回去。第二年庄稼大豐收,那些借債的人爭著來償還債務,李士謙又拒絕了他們,一點東西也不接受。他曾與來訪的客人說:“積累善行能遺留福祿,積累惡行會遺留災禍啊。”

李士謙平日裡仁愛存心,行善無痕,“憫濟人窮,雖分文升合,亦是福田﹔樂與人善,即隻字片言,皆為良藥。”有一年發生大飢荒,他把自己的家產全部拿了出來,換成谷物給大家熬粥喝,成千上萬的災民因為他的善行而存活下來。李士謙還安排人手妥善收埋餓死鄉人的遺體,所能看見的都沒有遺漏。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種子,送給那些沒有種子的貧窮人家。當地的農民對他感恩戴德,對自己的子孫說:“你們都是托的李士謙的福啊!”有的人對李士謙說:“您暗中做了許多善事。”李士謙說:“所謂暗中做善事是怎麼一回事呢?就像是耳鳴一樣,隻有自己才能聽見,別人是不知道的。現在我所做的,你們全都知道了,這怎麼是暗中做善事呢?”

李士謙六十六歲時因病去世,當地百姓聽到噩耗,無不痛哭流涕,他所在的趙郡一帶有萬余人為他送葬。他的妻子盧氏也很有德操,丈夫死后,所有饋贈的禮品,概不接受,並對家鄉父老說:“先生生前樂善好施,現在雖然去世了,但我怎能違背他的志向呢?”於是又散發糧食五百石用來救濟貧窮的鄉親。

中國古代先賢歷來倡導仁義之德,孔子曾經說過:“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孟子有言:“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韓愈認為“博愛之謂仁”。墨子在提倡“兼愛”時,也希望人們做到“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先賢之教,意在誨人修善行以結善果,養大德以成大業。李士謙堅守恬靜清淡的志向,隱居但不回避親朋,不割斷同世俗的關系,不對別人說教卻能勉勵他們,“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其仁義之心大愛無疆,一片赤誠。

生活中,扶危濟困、博愛濟眾者亦不在少數。一個人如果踐仁而行,率義而為,那麼他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自己也得到了道德上的升華和精神上的愉悅,如此種德施惠,不是讓社會更明媚,讓生活更溫暖嗎?(史世海)

點擊查看人民網貴州頻道新冠肺炎疫情報道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