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大誥》有雲:“天閟毖我成功,天亦惟用勤毖我民”,意即勤勞者會得到更多回報,勤勞者的意願終能實現,正所謂天道酬勤。相同的道理,《左傳》也有“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的說法。百姓生活的根基在於辛勤勞動,隻要辛勤勞動就不會缺衣少食。陶淵明也講“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勉勵世人付出勞動、努力耕耘。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晉書·祖逖傳》記載一事——范陽人祖逖,年輕時胸懷大志要光復中原,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主簿,且同室而寢。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便叫醒劉琨說:“你聽見雞叫了嗎?”劉琨說:“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祖逖說:“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此后,他們每天聞雞起舞,寒來暑往,從不間斷。經過長期積累,二人成長為文武兼備的人才,憑借能力實現了報效國家的志向。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事實上,不光學習需要勤奮,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勤奮,正所謂,一勤天下無難事,一懶世間萬事休。世上任何事情,要想獲得成功,離不開勤奮、勤勞、勤儉、勤思、勤勉,需要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
業精於勤荒於嬉。清人錢德蒼在《解人頤·勤懶歌》中寫道:“為人在世莫嗜懶,嗜懶之人才智短。百事由懶做不成,臨老噬臍悲已晚。士而懶,終身布衣不能換﹔農而懶,食不充腸衣不暖﹔工而懶,積聚萬貫成星散……士而勤,萬裡青雲可致身﹔農而勤,盈盈倉廩成紅陳﹔工而勤,巧手超群能動人﹔商而勤,腰中常纏千萬金。”這些勸勤戒懶的警語,其實對各行各業勞動者都具有鏡子功能。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被譽為“中國天眼”的FAST,一亮相就驚艷世界,並讓中國的射電天文學一舉領先世界水平。這背后,是“天眼之父”南仁東和科研團隊22年的辛勤付出、攻堅克難。特別是在為“天眼”項目選址的近10年時間裡,南仁東走遍了貴州省上百個窩凼,在亂石和泥土中摸爬滾打。憑著堅韌和勤奮,一步步把夢想變成現實。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無數奮斗者用實際行動証明,揮洒汗水、辛勤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作為黨員干部,要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始終為人民不懈奮斗、同人民一起奮斗,以堅如磐石的信心、隻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在接續奮斗中書寫新時代的光榮歷史,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跡。(王李彬)
點擊查看人民網貴州頻道新冠肺炎疫情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