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科普讀物,更該告訴孩子保護野生動物

2020年02月13日10:21  來源:光明網
 

據媒體報道,近日,有網友指出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動物小百科》中存在關於果子狸的不當表述。11日,武漢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回應稱,已第一時間通知全國各銷售網點全面下架該書。

被網友指出的不當表述,是這樣的——果子狸全身都是寶,它們的肉可以吃,是我國歷史悠久的稀有“山珍”,它們的脂肪是化妝品生產中難得的高級原料,也可以醫治燙傷,它們的皮毛可做皮手套,它們的尾毛和針毛,可以制成毛刷和畫筆。在疫情的特殊時期,直言不諱地稱果子狸可以食用、入藥和當手工原材料,如此功利和赤裸的科普內容,引發網友吐槽不難預料。

研究結果顯示,當年的非典風波中,果子狸就是SARS病毒傳播重要的中間宿主。而本次新冠肺炎,果子狸同樣不排除中間宿主的可能。那麼,在野味的食用和交易已經成為災難源頭的前提下,還在強調果子狸是“山珍”,科普導向毫無疑問相當不合適,和反對非法捕食野生動物的社會共識形成了明顯背離。

可能有人會說,食用果子狸代表的野味,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科普內容只是基於事實的客觀陳述。但首先得看到,兒童科普讀物,面對的是價值觀正在塑型期的青少年,從小就給孩子灌輸果子狸之於人類的食用等經濟利用價值,本身就太過膚淺,也會扭曲他們看待野生動物和自然界的方式。再者,果子狸等一些野生動物,作為病毒傳播的中間宿主,同樣是早就確証的事實,那麼為何科普隻提利用價值,而不談其交易和食用的風險,以示警醒?

科普讀物在普及常識之余,理應是有正面、積極、和諧的價值導向的。事實上,這段時間疫情發生后,全國已經明確禁止野生動物販賣和交易。而為了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同時對公共衛生安全風險進行源頭控制,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擬將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列入立法計劃,並加快動物防疫法等法律的修改進程。在這種前提下,科普讀物中的那些帶著時代陋習的傳統,理應得到及時的修正,盡最大可能減少非法販賣捕殺食用野生動物的文化依據。

目前,武漢大學出版社已經全面下架該書,這是回應輿論的必然要求。隻不過需要重申的是,這種糾偏動作,不應該僅僅是疫情特殊時期為了向輿論交差。即便沒有疫情,即便果子狸不是病毒傳播的中間宿主,那種隻講野生動物經濟利用價值的科普邏輯,也應該盡早丟棄。作為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讀物,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對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應該成為基本的共識。

從這個角度看,需要反思的不僅僅是《動物小百科》這一起案例。此前就有不少類似的吐槽,比如在有的科普讀物之中,穿山甲與鹿兩種動物被列為“藥品”,展示在動物與人的關系圖中。片面強調野生動物的利用價值,耳濡目染受其影響的青少年,未來又如何善待野生動物?

因此科普領域,尤其是兒童科普領域,應該對這種功利、短視的知識普及方法論進行系統升級。這種升級當然不僅僅是為了應付疫情,更是為了傳達一種和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文明理念。(熊 志)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