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文教

黔中民间文化瑰宝走出深山

——苗族古歌(簪汪传)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

2021年07月21日09:58 | 来源:贵阳日报
小字号

今年6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清镇市申报的苗族古歌(簪汪传)成功入选扩展项目名录。

《簪汪传》是一部过去不曾进入学者视野的苗族史诗,其内容丰富,涵盖人类起源、开天辟地、生产生活和战争迁徙等内容,是四印苗关于族群来历的心史记忆,对于研究四印苗的民族史、迁徙史、战争史具有重要价值。

从2010年开始搜集、翻译、整理,到渐渐被更多人知晓,苗族古歌《簪汪传》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这期间,余未人、杨照飞等一批专家学者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省非遗处、贵阳市非遗中心、清镇市委市政府等对发掘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民间歌师以及清镇市文旅局、清镇市非遗中心、有关乡镇人员做了大量工作,终于让《簪汪传》走到台前,让世人知晓。

一次看似偶然的相遇

千山万壑,让贵州长期与外界隔绝,很多传统民间文化得以完整保存,苗族古歌《簪汪传》就是深藏在贵州大山之中的民间文化瑰宝,长期在四印苗民众间口耳相传,养在深闺人未识。

“苗族古歌《簪汪传》的发现,源于一次偶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文史馆馆员余未人回忆道,2010年初夏,她和几位热衷于非遗的朋友到清镇市麦格乡观赏新辟的一处文化景点,时日尚早,大伙决定去周边苗寨走走,凑巧走到龙窝村猫寨的一个苗族歌师家。

当时,余未人正在参与苗族史诗《亚鲁王》的编审工作,思绪常沉湎其中。为此,她与歌师聊起了苗族古歌。交流中她得知,这里的苗族古歌和《亚鲁王》有很大不同,当即意识到这是又一处民间文学的富矿。

让余未人兴奋不已的这一苗族古歌,就是由四印苗民众代代口耳相传、唱诵英雄先祖簪汪征战迁徙的史诗——《簪汪传》。随后,在她的推动下,经过充分的田野调查和研究,省、市非遗有关部门决定对其进行立项搜集和保护。余未人邀请著名民间文学专家刘锡诚去猫寨考察,刘锡诚对四印苗的这一宝贵遗存非常看好,并在《文艺报》撰文《走马苗寨》对此非遗项目给予了肯定。

翻译整理过程历经艰辛

苗族古歌《簪汪传》由“宝冒”(掌坛师)、“无绕”(歌师)用西部苗语四印苗支系土语在十二年一次的祭鼓节完整唱诵。由于唱诵采用的是四印苗土语,还夹有不少古苗语,四印苗歌师汉语表述能力有限,又很难找到精通四印苗土语的专门人才,《簪汪传》的翻译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后来,由清镇市和亦有四印苗聚居的修文县皮家寨选派几位四印苗村民,去紫云自治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学习西部苗语的拼音、记音,但去学习的人员学会了拼音记音,却很难用汉文书写,不会翻译,最后没能成功。

直到2016年,贵州大学教授张晓推荐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译审专家杨照飞翻译古歌,母语是苗语川滇黔方言(西部方言)的杨照飞欣然接受,从昆明来到清镇,住到了龙滩寨四印苗歌师家中,日以继夜学习四印苗语言,学会后将清镇市非遗中心拍摄的音像资料带回去翻译。为了补充唱诵记录,杨照飞又多次前往龙滩、大谷佐等地做田野调查,还把四印苗的歌师请到昆明去。

“民间文化发掘的周期长,有时一个项目就要做很多年,短期内又不会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坚持做民间文化保护以及非遗的专家学者,靠的都是对民间文化的浓厚兴趣和人文情怀。”余未人说,经过一些像杨照飞这样的优秀同行的共同努力,翻译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历时两年多,杨照飞终于将四印苗的唱诵记录翻译出来,又经过余未人等人的整理,几经修订和补充,2019年,苗汉文对照的《簪汪传》内部版出版,让项目完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民间文学宝库的珍品

整理出版的《簪汪传》,是一部长达8000行的神话英雄史诗,有主要人物33人、次要人物数十人。史诗想象力丰富宏远,主要人物性格鲜明丰满,情节跌宕起伏。

该书讲述生长在天朝的簪汪,自幼在父亲蝾瑟蟒身边修炼获得法力,长大后,蝾瑟蟒送他下凡历练。簪汪率众开疆拓土并养育九男五女。之后簪汪获得了最珍贵的宝物龙心,在省聊称王建京城,长子汪代也担当重任。簪汪原本与世无争,却屡遭黄龙、红龙率部侵犯。为夺回地盘,簪汪与他们大战三次夺回领地后,便不再恋战,归隐田园做凡人。此后,簪汪之女受骗,痛失宝物龙心。黄龙又对汪代发起战争,簪汪只得率九子及其部众撤离省聊,艰难迁徙,最后到清镇、修文等地落脚。

《簪汪传》是四印苗关于民族本源的史诗,也是研究四印苗的民族史、迁徙史、战争史的重要资料,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强烈的民俗性,除在祭鼓节上完整唱诵外,在四印苗婚丧嫁娶、建房时也有部分唱诵。可以说,史诗参与了四印苗人每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在四印苗心中,簪汪关乎本民族的祖源,唱诵簪汪古歌的习俗深入人心。《簪汪传》还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簪汪带领族人一路迁徙到清镇,文中142个地名详实可考,是迄今所知的苗族古歌、史诗中,唱诵迁徙路线、地点最详尽、最清晰明确的作品。同时,还具有独特的音乐性,其节奏简洁,旋律单纯,沉郁而悲壮。

经普查,清镇市现在能够较完整唱诵《簪汪传》的歌师有31名。为让其得到更好的传承,除开数字技术等方面的保护外,清镇市还建立了簪汪古歌传习所,定期开展传习活动,举办四印苗古歌歌唱比赛,邀请专家研究发掘其内涵和价值。

“苗族古歌(簪汪传)申遗成功,意味着清镇、贵阳乃至贵州对外宣传又添一张文化名片。下一步,我们计划制作苗族史诗《簪汪传》动画片;以簪汪为形象,推出系列文创产品;联合清镇境内的恐龙小镇歌舞剧院,打造与簪汪有关的主题歌舞作品,让四印苗文化走上更宽广的舞台。”清镇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许发顺)

(责编:潘佳倩(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