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新闻头条

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贵州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十四五”,我们这样开局起步)

本报记者 万秀斌 汪志球 寇江泽 苏 滨
2021年07月15日08: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磅礴的乌蒙高原上,一排排硅晶板有序铺开,这里是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仙水窝农业光伏电站,总供电容量达300兆瓦,目前已全部投入运行。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贵州正大力发展风电、水电及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目前贵州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达52.9%,‘十四五’时期,将努力提升到57.7%,坚决扛起碳达峰、碳中和的贵州责任。”贵州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时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十四五”开局之年,贵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天越来越蓝,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优良生态环境成为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贵州篇章提供了生态环境保障。

守护好山好水这一“绿色家底”

一块红面灰底的砖头,用矿泉水瓶往上倒水,短短几秒钟,只见水面迅速漫延,随即消散,紧接着,清澈透亮的水流从底部渗出。这是贵州中科见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新产品——用电解锰渣生产出的透水砖。这一项目今年已在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式投产,一年可消解20万吨锰渣。

松桃县锰矿资源丰富,随着锰业快速发展,县里出现了十几座锰渣库,因锰渣造成的土壤、水体等污染一度突出,当地政府下定决心破解这一难题,多方寻找根治办法。中科见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2017年带领团队来到松桃,同科研机构、高校合作,主攻电解锰渣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现在生产透水砖这条路已经走通,生产的1100万块砖全部卖完。”陈勇说,眼下公司正筹备再扩建一条生产线,试水生产路沿石、U型槽等建材,“随着技术攻关持续推进,我们看到了解决锰渣污染的希望。”

贵州着力解决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坚守生态红线和绿色底线。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深入推进十大污染源和十大污染行业治理,促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贵州将狠抓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等反馈反映问题整改,坚决守护好山好水这一“绿色家底”。

全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湾箐村,脆红李硕果累累,压弯枝头。村民彭文明正忙着管护26亩李子,采挖套种的土豆。

“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石旮旯里刨苞谷,哄饱肚皮不赚钱。”这句顺口溜,描述了绿化乡曾经的石漠化之苦。那时,村民们守着石山上的巴掌地,种些玉米糊口,环境破坏了,日子也紧巴巴。

如今,石山披上绿装,村民腰包鼓起,转变源于当地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富硒脆红李产业。“不但水土保持住了,还能搞林下经济,算下来一亩地一年至少收入5000块,翻了好几倍。”彭文明喜上眉梢,准备进一步扩大套种面积。

“现在全乡3500多亩石漠化土地,陆续种上了脆红李。”绿化乡党委书记谭政介绍,当地将举办采摘节,通过“休闲+旅游+销售”新模式,推进乡村振兴。

贵州全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造持续获益的“绿色宝库”“生态银行”。

今年3月,贵州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开创绿色富民产业新局面。今年一年,全省计划完成新建改培特色林业产业基地274万亩,将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提升到2459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3700亿元。

“贵州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61.51%,‘十三五’时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4.3%,经济结构在改善、发展质量在提高。”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将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全过程,不断提高生态“含金量”、发展“含绿量”。

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验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今年1月,安顺市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司法确认案被受理,法院依法作出民事裁定,要求涉事方缴纳生态环境赔偿金170余万元,其中126.5万元采取替代修复方式进行赔偿。

“去年上半年,有两家公司挖断生活污水收集管道,尽管做了应急处理,但还是有污水混入河道,造成污染。”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法规处主任科员陈鑫介绍,经调查取证,确定这两家公司存在违法行为,除了行政处罚,还应进行损害赔偿。

“不单是罚款,还包括生态修复等内容,范围更广。”陈鑫表示,通过第三方评估和磋商,最终达成赔偿协议,经过司法确认,赋予磋商协议强制执行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破解了“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将生态修复落到实处。

今年2月,贵州省出台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规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的贵州实践。

贵州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目前,已有13个方面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经验。

“今年6月,贵州印发《2021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将围绕5个方面,开展95项工作,特别是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新形势新任务,在推动碳排放权、排污权市场化交易等领域大胆探索,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省发改委主任陈少波表示。

黔贵大地,天蓝水碧。最新环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贵州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7.7%,88个县(市、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7.9%。全省119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96.6%。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2013年7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一个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正舒展画卷。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15日 第 01 版)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